尽管非药物治疗可以帮助一些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安心入睡,但是如果真的长期被失眠所困扰,且对物理治疗不太敏感的话,通过药物治疗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过,此前加拿大的一本杂志曾撰文称,研究发现,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者的死亡率增加了36.2%。这一结果可把本来就失眠的人吓得更睡不着觉了。
王健说,大可不必把镇静催眠类药物看成洪水猛兽,因为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增加死亡几率实际上指的是增加意外死亡的几率,也就是说部分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者会因为药物导致的精神不振发生高空坠亡、车祸等意外,药物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
还有很多人也都因为害怕服用镇静催眠药物上瘾,而拒绝服用。实际上只要合理服用催眠药物,就可以避免药物依赖的产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王健告诉健康界,只有安定类药物,因有耐药、成瘾和撤退后反弹性失眠的风险,不宜长期服用。目前新型镇静催眠药——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莱普隆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王健特别强调,病人不要对缓解失眠的镇静类药有抵触的心理,从而加重病情。
“3个半小时”法轻松自测失眠不是只有躺在床上没完没了的“翻烙饼”才算是失眠,醒得太早也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其实,医院做检查,自己也能测出是否存在睡眠障碍。王健说,自测睡眠讲究的是“3个半小时”:入睡困难,熄灯后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不能入睡,这是第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是睡眠维持困难,中间醒了超过30分钟睡不着,也被认为是失眠;第三就是早醒,比平常早醒30分钟以上。满足这三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被称为失眠。放眼望去,无论是卖枕头床垫的,还是吆喝保健品的,都在强调睡眠的重要性。没错,长期失眠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影响内分泌,仿佛失眠的人用不了多久就得挂了一样。王健说,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对偶尔几次失眠产生过度的恐惧,很多患者由于存在躯体疾病、压力等原因出现偶发性失眠,在对失眠过分担忧之后,逐渐演变为慢性失眠了。“有些存在睡眠障碍的人,将睡觉看成一种重要仪式,甚至《新闻联播》一结束,就铺床关灯,拉开架势准备睡觉了,这样的紧张心理反而更加不利于入睡,也就是人们时常感受到的‘越担心失眠就越失眠’。”王健说,用轻松的心态面对偶尔的几次失眠,才能扼杀真正有可能会到来的睡眠障碍。
名医推荐史相铭主任医师简介
史相铭,男,籍贯:山西省临汾市,汉族,年2月出生,临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现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年参加“全国神经内科进修班”医院进修一年,年晋升为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内科疑难重症能够准确诊断及正确治疗,发明的“多巴胺,硫酸镁伍用治疗支气管哮喘”为哮喘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对脑血管病急性期及多种后遗症、各种头痛、眩晕、癫痫等神经科疑难重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对脑梗塞、脑出血的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有着较高水平,在国家级及省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高超的医技及神奇的疗效受到患者及家属的称赞,多次被临汾电视台、山西省电视台、临汾日报、山西健康报等媒体报道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