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家都知道,“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说起“酒驾”,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很危险的,但是你知道吗?有些药吃了也不能开车!“药驾”和“酒驾”一样危险!!!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和药学专家临床经验,有七大类药物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它们分别是:抗组胺药、抗抑郁、焦虑类药、镇静催眠类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心脏病用药以及降血糖类药。其中,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抗过敏药就包含在其中。尤其到了季节交替的时候,正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期,不少患者为了缓解症状都会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今天,我们来说说,7大类药物之首的感冒类药物——抗组胺药,服用这类药物后,该不该开车?能不能开车?目前,抗过敏药物有三代,各有不同的优缺点。常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是20世纪30年代末研制成的药物,应用历史长,也最为大众熟悉。该类药物一天需服用多次,不过该药物会产生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为了安全,不应在车辆驾驶期间使用。其中以苯海拉明和异丙嗪最为明显,因此药品说明书上也告诫驾驶员或高空作业者工作期间不宜使用这类药物。为克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应运而生,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阿司咪唑(息斯敏)、阿伐斯汀(新敏乐)、左卡巴斯汀(立复汀)及咪唑斯汀等。该类药物一天服药次数少,嗜睡作用轻或几乎无嗜睡,无口干,起效快,作用强,是目前抗过敏治疗的首选。第三代抗过敏药是第二代抗过敏药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地氯雷他定等,这一类药的研发定位是希望中枢系统的不良反应小于第二代,价格较高。临床药师建议:驾驶员在服用第一、第二代抗过敏药后,8~12小时内不要开车哦。该类药物最好晚间服用,如果白天服用,应在家休息,特别是驾驶员,千万不要驾驶汽车,如果老年人服用,不宜自行上街以免跌倒。申明:本医院
坚持科普,希望医生和患者少走弯路,疾病得到尽早诊治!
如果您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留言和转发。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