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高考,作息混乱,读书的战线拉长,效率也低了一些。
不过这个月勤勤恳恳把铁头拉回了raz的主线,结束了悠游2-3级的口水故事,听力上也磨合出了比较理想的pattern。本性懒散,每日kpi还是很勉强。但好在有优质鸡娃圈,每次想躺平都不大好意思。我现在愈发觉得,很多时候不愿意努力的不是孩子,是我们。
本月书单我都很喜欢。强推3本,其余小品。enjoy!
《欲望的博弈》
推荐指数:★★★★
这是一本讲上瘾的书。
是因为某件事情可以持续带给你快乐,所以停不下来?Nonono,上瘾是你明知道这件事会给你带来不良后果,仍然不可控。
自己的小栗子:有段时间,我晚上洗漱总要把手机揣着开小视频。我的潜意识逻辑是,白天很辛苦,晚上要陪娃哄娃,只有这个时候可以放松。刷牙时候就刷牙?浪费了。事实上我真的轻松快乐了?做梦。上床更迟了,多线注意力更累了,睡眠不好的孩子爹更火了。每天闭眼前发*誓再看视频就是狗,第二天对着视频号笑得口水乱喷。
上瘾是一个闭合的行为强化圈:
我把小视频点开,看到了有趣的内容,这是个“触发因素”。这个行为给我带来的快乐的感觉,多巴胺在那一瞬间喷涌了,便形成了“积极强化”;“消极强化”也很生猛,就是规避痛苦。比如我觉得看视频能够抵消我工作和育儿的辛苦(payback)。最狠的是“间接强化”,这个视频笑死人下一个没意思,那我再刷,也许下一个就是好玩的——*博的内核。
生活中这样的闭合环随处可见。出去玩,在朋友圈发一张精心设计的自拍照。接下来就是不断地check点赞留言,怎么用最俏皮的方法回复过去,彰显人设...循环往复。这样就是快乐了?多巴胺带来的不是快乐,是渴求,是欲望。
欲望的浪头涌过来,就好像*瘾发作。怎么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我尤其喜欢。其中提到正念的术—detachment(抽离),与好几本书都形成了flow.如果你不喜欢这种科学与冥想的美妙结合,觉得过于唯心。那么推荐另一本关于上瘾的书《欲罢不能》。
《登天之梯》
推荐指数:★★★★★
本月意难平top1,值得单独开一帖。感谢吉吉的推荐。
又是心理咨询师(儿童)的小笔记。上个月我就讲过,我还要再讲次次讲。去看他们的书吧,真真yyds.他们的书往往核心观点就一两个,但是用大量的案例极尽温柔地娓娓道来层层递进。
尤其这本,说的都是极端案例,讲的却是关乎每个孩子的事情。讲他们的大脑构造,运作模式,各种作为父母想都不愿意想的行为失调的源头。引用封面的话:一个关于科学、爱和治愈的故事。
本书核心观点之一:大脑的成长需要适度的、模式化的压力或刺激。
可预见可控制的压力能够增加大脑的容忍度。那个著名的老鼠压杠杆的实验中,小鼠A每压一次杠杆就会获得食物,同时会有一次电击。虽说电击难以忍受,但小A很快适应。小鼠B在此基础上,还要承受小A压杠杆时的电击。无法控制的刺激使得小B对压力变得异常敏感,慢慢身体开始出现退化,最后死亡。
幼儿在大脑发育*金期,倘若经历了太多不可控的(比如父母情绪极度的不稳定)或间歇性的(比如婴儿的哭喊得不到持续回应和关爱)刺激,大脑中负责压力的区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就会出现失调。长大后便很难发展良性的人际关系,很难从压力系统中解脱出来。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就产生了与上本书的Flow!!!
儿时大脑受到创伤,留下回忆。长大后回忆与现实结合会变成触发因素,大脑分泌痛苦激素(内啡肽和脑啡肽)或进入应激状态。像海洛因和奥斯康定本质上都是镇静剂,使用时会带来安抚和舒缓的感觉,大脑由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产生“消极强化”,成瘾环(药物、*品...)闭合。
自残也会让大脑释放镇静激素,尤其是在童年受到过性侵害,经历过父母离异、死亡,遭遇过身体虐待、目睹过严重暴力的女性。
我突然惊觉!几乎没几年我就会遇见班级里自残的女生,有一年甚至在班级形成风气。大家拿刀片在手腕或手背切割,仿佛勋章一样以此为荣。我曾经跟其中一位深度聊过,她的父母亲非常严格,每次她处于高压之下就会自残上瘾。如此看来,这是大脑针对儿时创伤的一种自我医治和自我保护。
进入游离状态安抚自己只是成瘾的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就更为激进了。
大家知道像安非他命和可卡因这样的刺激类药物(俗称兴奋剂),不是释放镇静剂,而是让大脑释放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是人在“高警觉”的应激反应中急速释放的,让你随时准备逃跑或反击。对待创伤有这类反应的孩子,就是我们观念中“顽劣”“叛逆”了。
读这本书我总是会陷入深深的悲伤,好几次停下平复心绪。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不端不是自主的选择,只是受过创伤的大脑在自我保护。他/她的故事有一个宏大的前情提要,而事实是,我不知道谁能治愈他们...
ThinkAgain
推荐指数:★★★★★
这个月就是因为啃这本啃得太久...
这类硬货通常我会去找中文译本,但这本还没出。一般我看英文书的尿性是坚决不停下查东西,但这本真是舍不得。慢虽慢点,值了。不信你品品这些个金句,语言的艺术和直戳人心的智慧扑面而来:
核心观点不陌生,就是个成长性的思维模式。之前在Mindset和《了不起的我》两本书里我们都聊了很多。但这作者胜在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开篇的比喻就狠抓胃口。
固定型思维(防御型思维)逃不开这三种角色特点:牧师(preacher)公诉人(prosecutor)和*客(politician)。牧师始终要捍卫自己所相信的;公诉人就是要挑错,*客的目的是迎合,以期获得支持。作者倡导的是类似科学家(scientists)的思维方式:一切都是假设和实验,能够推翻自己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图表。作者可算是把视觉化用到极致了。随便甩几个给你看看,个个都是金图:
每一张都值得放大细品。
简而言之,你要不停
updateyourbelief.Youshouldhavetheconfidenthumiditytodoubtyourjudgementandcuriositytodiscovernewinformation.
(原文太美不想翻)
我最喜欢的是作者提到要做到detachment(flow起来了):
Detachyouropinionfromyouridentity.
观点不是价值观(values)。我是一个老师,我的values是尽我可能去帮助学生。但我不去说,自己是一个“认为阅读比语法重要”的老师。我不这样下结论,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局限的,观点是需要随时更新的,但values是可以保持不变的。所以作者的建议就是,坚持values,努力更新opinions.
btw,很多低效的团队、龃龉的亲密关系都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到。你仔细想想看。
这本书由于前半段过于惊艳,后面略显平庸。不过仍然是当仍不让本月强推!
其余两本小可爱
Oth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