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本句意为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这是中医对于七情过度引发气机失调进而产生疾病的认识。七情是人体的正常状态,但一旦过度就会诱发疾病,同时情志波动异常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01
医案
一位病人,因在欧洲投资的生意遭遇突变损失惨重,心急如焚导致血压居高不下,狂躁不安,情绪失常。住院治疗判定高血压,药物介入后血压得到一定控制,但狂躁失常无法控制,求助郭浩大夫。初见病人时,站在病房外就清晰的听见病人正在嚎叫,胡言乱语,情绪波动很大。在医生介绍下了解情况,病人血压极不稳定,狂躁不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已使用镇静剂。病人在稳定时尚可表述自己的一些症状,反应稍有迟钝,脉宏大。郭大夫通过其症辨证为肝阳上亢,血充于脑,烦躁不宁。中医将其归为厥症范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郭浩大夫用镇肝熄风安神的方法治之,服用后即可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病人服用七天后即愈。嘱其遇事沉着冷静,切忌暴怒。02
郭浩大夫按
在我眼里这并不是高血压和情绪失控就能概括的,单纯降个压,吃些镇静剂就能彻底解决吗?
不是!它是由一系列相关症候群组成的,是有必然联系的,是有起因的,不能一味的分而治之。
它的起因古人早有总结归纳:大怒伤肝,气血上逆,扰乱神明。
辨好症找出相应的方剂调整使用即可。中医在临床上,见病必辨证,将重点放在对“证”的收集、归纳、总结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
古代先贤的理论要理解,但他们治疗的手段方法更要合理运用。判断在什么病出现什么样的症状,该用谁的方剂最合适?而在病人叙述症状的过程中,对某些细节的判断,会使我在原方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减,从而更好的帮助眼前的病人。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我觉得现阶段中医想要发展前行,首先要将经典继承下来,尊其理,精其法,学以致用,然后再凭个人经验进行总结改进,使之有所发展进步,而不是一味的搞创新,谈养生,办学习班。一开方就会用中药材的药性进行堆积组大方、用贵药。那只是一种倒退和欺骗。
疗效是衡量医生的唯一标准,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一名合格的中医师一定要做到“笔笔见古人,字字有出处”。
郭浩,近代名医杨济生弟子,在疑难杂症的医治及针灸上,尽得杨老真传。对心脑血管病、肝胆病、免疫性疾病、脾胃病、风湿病、抑郁症、疼痛病、妇科疾病、肿瘤癌症等疑难重症的治疗上均有显著疗效。特别是对痛风病、乳腺增生、顽固性头痛、痔疮发作等疾病,采取针药并施的治疗手段,均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出诊时间:周日下午,平心堂甜水园店预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