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剂类药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镇静催眠药的发展史
TUhjnbcbe - 2021/4/11 16:40:00

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非常高,美国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中,失眠症患病率约为30%~35%,在失眠患者中10%~15%程度相当严重,英国、澳大利亚的调查结果与此相似。失眠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

据报道,长期失眠者的严重意外事故和外伤发生率明显高于睡眠正常者。治疗失眠虽有不使用药物的方法,但是许多失眠患者必须依靠镇静催眠药治疗,年,世界镇静催眠药市场销售额为8亿美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压力的加大,失眠症患者将会越来越多,世界各地对于镇静催眠药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

有许多药物可以催眠,20世纪60年代以前,临床上主要用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如水合氯醛、利马扎封等)作为治疗失眠症的药物。巴比妥类药物的缺点包括:

⑴由于治疗剂量至致死剂量的距离短,故治疗指数较小;

⑵由于具有诱导肝药酶作用,长时间使用极易产生耐受性;

⑶由于明显缩短快波睡眠作用而易对其产生依赖;

⑷对呼吸抑制作用明显;

⑸随使用剂量增加能引起深度麻醉。

从20世纪60年代起,苯二氮类(BZS)和非BZS由于较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副作用小,疗效明显,逐渐替代了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使用最多的镇静催眠药。但是由于BZS药物的耐药性、依赖性和成瘾性等副作用,使人们开始对新的非BZS药物进行研究。

1 苯二氮类药物

BZS是临床常用的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等效应的药物。从年第一个BZS药物氯氮卓上市以来,BZS药物发展迅速,目前主要有地西泮(diazepam)、氟西泮(flurazepam)、夸西泮(quazepam)、艾司唑仑(estazolam)、替马西泮(temazepam)、三唑仑(triazolam)、氯甲西泮(lormetazepam)、阿普唑仑(alprazolam)、氯普唑仑(loprazolam)、咪达唑仑(midazolam)、溴替唑仑(broltizolam)、度氟西泮(doxefazepam)、硝西泮(nitrazepam)和氟硝西泮(flunitrazepam)等10多种药物。

BZS与BZ受体结合没有选择性,它们吸收迅速,血药达峰时间一般为60~90min,起效快、作用强、*性低,可小剂量、间断或短期治疗慢性失眠。

相对于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卓类具有以下特点:

⑴很小剂量即有抗焦虑作用;

⑵较少产生药物耐受性;

⑶较少引起药物依赖性;

⑷用药后可引起短暂性记忆丧失;

⑸治疗指数高;

⑹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较小;

⑺对快波睡眠几乎无影响;

⑻大剂量时亦不引起麻醉。

三唑仑比地西泮催睡作用强45倍,起效快(起效时间15~30min),药物半衰期短。较易产生药物依赖性。还经常作为某些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

常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特点:

(1)地西泮:是苯二氮卓中作用时间最长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焦虑紧张状态、恐怖、强迫、癫痫、睡眠障碍等。地西泮是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也用于酒精戒断治疗。用于治疗焦虑惊恐发作可以注射10~20mg。口服抗焦虑一般1次5~10mg,1日3次;用于催眠为5~20mg。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嗜睡、眩晕、共济失调、心动过速等。注意服药时应避免饮酒;青光眼、重症肌无力患者忌用;久用可以导致依赖和认知功能障碍。

(2)硝西泮: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催眠作用近似生理睡眠,较少后遗效应。对癫痫小发作、婴儿痉挛亦有较好的效果。临床多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和抗癫痫。用于催眠每晚5~10mg。主要不良发应偶有嗜睡、易激惹、共济失调、眩晕、头痛、便秘、白细胞减少等。服药时应避免饮酒,久用可以导致依赖。

(3)艾司唑仑(舒乐安定):主要用于失眠、焦虑、紧张、恐惧等。肝脏代谢,代谢产物有活性,肾脏排泄较慢。用于镇静,每次1~2mg,每日1~3次;用于失眠,睡前服1~4mg。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乏力、口干、嗜睡、头晕。高血压患者、孕妇、婴儿、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久用可导致依赖。

(4)阿普唑仑(佳静安定):具有镇静、催眠作用。适用于焦虑、抑郁、顽固性失眠、癫痫及术前镇静。主要代谢产物为3-羟基三唑西泮和3-羟基-5-甲基三唑西泮,前者活性为原药的一半,后者无活性。80%从尿中排出,能通过胎盘屏障和从乳汁排出。用于催眠,睡前服用0.4~0.8mg,每日3次,最高日量4~5mg。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疲倦、头晕、头痛、口干、便秘、恶心、多汗、心动过速、低血压、震颤等。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光眼患者禁用或慎用,久用易导致依赖。

(5)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肌肉松弛、控制精神运动兴奋、抗癫痫、抗焦虑作用。可以用于抗躁狂、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辅助治疗。用于催眠,睡前服1~4mg。控制兴奋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1~2mg,老年人酌减。抗癫痫口服4~8mg/d,分次服用,最高可达20mg/d,必要时可静脉给药。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共济失调、疲乏、眩晕、言语不清、肌张力下降、流涎、消化道反应。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青光眼患者禁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临床使用必须注意。

(6)氟西泮(氟安定):对焦虑所致的失眠症具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焦虑症和各种类型的失眠症,能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和延长睡眠7~8小时。因t1/2长,停药后1~2天仍有催眠作用。口服每次15~30mg,临睡前服用。年老体弱者每次15mg。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眩晕、头昏、共济失调,还可能有胃肠道反应、胸痛、关节痛、心悸和泌尿道反应等。孕妇、15岁以下青少年、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服药时应避免饮酒,久用可导致依赖。

(7)三唑仑(海尔神):具有显著的镇静、抗焦虑和催眠作用。诱导睡眠作用迅速,半衰期短,排泄快,无蓄积作用,无嗜睡作用。能缩短清醒期和延长第I期睡眠,对II、III期睡眠影响较小。主要用于焦虑、失眠,尤其是入睡困难者。口服易吸收,能通过胎盘屏障及从乳汁排出。抗焦虑治疗,口服每次0.25~0.5mg,每日3次。大剂量使用连续不超过2周。主要不良反应为疲乏、无力、头晕、嗜睡、视物模糊等。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本药易产生药物依赖和觅药行为。

(8)劳拉西泮(氯羟安定、罗拉):有较强的抗焦虑和催眠作用。主要用于焦虑、失眠,有明显的诱导睡眠作用。抗焦虑治疗,口服每次0.5~2mg,每日3次。大剂量使用连续不超过2周。主要不良反应为疲乏、头昏、嗜睡等。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有轻度的呼吸抑制作用。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依赖。

(9)咪达唑仑(咪唑安定、速眠安、多美康):短效镇静剂,具有镇静、抗焦虑、催眠、肌肉松弛、抗惊厥作用。作用快,代谢灭活快,持续时间短,体内无残留作用,对肝脏功能不全及老年人几乎无影响,有明显的诱导睡眠作用。主要用于失眠、睡眠节律障碍。口服每次7.5~15mg,睡前服用。不良反应较少见,服药初期可有遗忘发生。易发生药物依赖。

2 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大量不良反应报告表明,BZS长期使用后也有较强的依赖性,且伴有较严重的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因此,镇静催眠药正逐步从BZS向非BZS和从非选择性向高选择性、副作用小的方向发展。近20多年来,比较成熟的产品有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匹克隆。

2.1 唑吡坦

本品由法国圣德拉堡公司研制,为新一代咪唑吡啶类催眠药,年上市,先后在美、英、德、瑞士、西班牙等国广泛使用。我国年进口该产品应用于临床。现国内已有多家药厂生产。

唑吡坦(zolpidem)是第一个新一代非BZS,其催眠作用是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BZ受体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的一部分,以增加GABA的传递,当药物与BZ受体结合后,增加GABA对GABAA结合位点的亲和力,从而导致氯离子通道开放,使氯离子流入神经细胞内,引起细胞膜超极化而抑制神经元激动。

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实,本品只作用于BZ1(ω1)受体亚型(包括α1亚单位),而对ω2(包括α2或α3亚单位)的亲和力很低,对外周BZ受体亚型无亲和力,而BZS药物无此选择性。ω1和ω2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有特异性,小脑主要为ω1亚型,大脑皮层两种亚型共存,而脊髓只有ω2亚型,因此唑吡坦对ω1亚型受体特异的亲和性尽管不是绝对的,但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有轻微的抗焦虑、肌松和抗癫痫作用。

唑吡坦口服后吸收迅速,大多数与血浆蛋白结合(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tmax为0.5~2h,cmax为32.6~.5μg·L-1,长期给药后吸收相似,推荐剂量下给药无蓄积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可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的30%~50%,乳汁中分泌极少。唑吡坦的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经胆汁从粪便中排泄,极少从尿中排泄;其清除半衰期短,平均为2.5h(1.4~3.8h),在体内无蓄积,故无残余效应,进食可延迟吸收。

自体不良反应与个体敏感性有关,偶有眩晕、疲倦、恶心、呕吐和头痛。几乎无反跳现象,未见有确切的依赖性表现,耐受性良好,无成瘾性。

一般睡前2h左右口服,65岁以下成人常用剂量为10mg,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到15~20mg,65岁以上病人推荐剂量为5mg,不应超过10mg。肺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儿童、孕妇、哺乳者不宜服用。据报道,唑吡坦长期给药对内科及心脏内科的失眠症有效且安全性高。

2.2 佐匹克隆

佐匹克隆(zopiclone,ZOP)为一非BZS的吡咯环酮类新型催眠药,由法国罗纳普郎克公司研制,年在丹麦上市。年进入我国临床,现国内已有多家药厂生产。与BZS药物相比,ZOP的疗效类似于或优于BZS。

ZOP是一激动GABAA受体,增强GABA抑制作用的吡咯环酮类化合物,似与BZS结合于受体的同一识别部位而增加了GABAA受体的功能。然而,结合后存在受体功能上的差别,表明两药结合于同一部位的不同区域,并与受体产生不同的构型。给小鼠服ZOP30d后,对GABAA受体并不产生耐受作用,而在大鼠、小鼠长期给予BZS时,可见其对GABAA受体的作用下降。对健康志愿者和失眠患者的研究表明,用ZOP7.5mg·d-1作用迅速,不仅延长睡眠时间,还可提高睡眠质量,对第2天的记忆功能几乎无影响,尽管在服药的开始数小时有影响,对精神运动作用类似于或优于长效的BZS。

口服ZOP7.5mg后吸收迅速,0.5~2h内cmax为64~86μg·L-1,在18~45岁的健康志愿者中生物利用度为75%~8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主要为血浆白蛋白)。组织分布广泛,分布容积为L。经细胞色素P代谢成活性低的N-氧化和无活性的代谢物。同位素标记表明,7%~10%经尿和粪便以原形排出(人与动物),约30%以N-氧化物或N-去甲基代谢物经尿排出,部分从乳汁排出。

年轻健康者的总清除率为14L·h-1,肾清除率0.83L·h-1,平均t1/2约为5h,体内无蓄积。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余味苦,晨起可出现嗜睡、眼花。ZOP是一个有效而且耐受性良好的催眠药,短期的研究结果表明,ZOP停药后失眠反跳有可能发生,但比较罕见,临床资料表明,非药物滥用者依赖性较少,临床上短期间隙使用时,ZOP和BZS疗效相似,长期使用ZOP的治疗危险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在失眠的短期药物治疗中ZOP是BZS适当的替代物。

ZOP对慢性主观性失眠和客观性失眠均产生安眠作用,增加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不明显,但主观对于睡眠的感觉是缩短的。对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无影响。急、慢性失眠患者ZOP每日1次7.5mg,睡前服;严重或低剂量无效时,可增加剂量到15mg,每日1次。老年患者初始3.75mg,每日1次,以后酌情增加剂量。肝、肾功能不良者可使用同样方案。一般使用ZOP时间不超过4周,间断使用,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2.3 扎来普隆

扎来普隆(zaleplon)是一个新型的非BZS的镇静催眠药,由美国惠民医药公司开发,年在丹麦和瑞典首次上市。年国产品也获批准上市。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显示,其具有BZS的镇静催眠作用,比BZS的副作用少。其结构式如下:扎来普隆的作用机制与唑吡坦相似,只作用于BZ1(ω1)受体亚型,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增加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氯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神经细胞内,细胞内膜电位增大而产生超极化,兴奋性也相应下降。扎来普隆能够减少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扎来普隆1~40mg单剂量口服给药后,吸收迅速,cmax为5.1~.4μg·L-1,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8.0~.7μg·h-1·L-1,与单剂量给药吸收相似。扎来普隆的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主要从尿和粪便中排出,24h后从尿中的排泄量与投药量比值为0.%~0.%,生物利用度平均为73.3%。长期给药后在体内无蓄积作用,无残余效应,清除半衰期约为0.9~1.1h。

扎来普隆几乎没有耐药性和依赖性,无精神运动损害,晨起可出现嗜睡,推荐剂量为10mg。

扎来普隆是一个短效催眠药,能够减少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尤其对入睡困难者效果更佳,但是如何获得其最佳给药剂量并将其副作用降至最低,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2.4 美乐托宁

美乐托宁(melatonin,MT)又称褪黑素,在人体和动物体内,主要在松果体和视网膜中形成,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对睡眠的调节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具有镇静催眠、调节睡眠-觉醒周期、改善时差反应等综合作用。

口服MT以何种方式影响睡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各项观察都可以得出结论:MT具有调节睡眠的效应。观察结果显示,MT使体腔温度下降0.2~0.4℃。其中另一个作用点可能是边缘系统递质(单胺):MT刺激该递质,起迅速导眠作用。与传统的催眠药BZS不同,MT不使REM期缩短,因而不影响自然的睡眠规律。

近来,有关对MT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多年的研究证实MT确实通过细胞质膜上与G蛋白偶联的MT受体起作用。位点结合实验结合单细胞表达技术的应用,对MT作用机制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依据其受体亚型的不同,MT的作用机制至少有两种作用途径:(1)通过与抑制性G蛋白(Gi蛋白)偶联的MT1受体,配体与MT1受体结合后激活Gi蛋白,Gi蛋白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的活性而起作用;(2)通过与Gp蛋白偶联的MT2受体,作用于磷脂酶C(PLC),通过两个生物活性分子1,4,5-三磷酸肌酯(IP3)和乙酰基甘油(DG)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目前,对MT受体电生理及药理特性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MT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MT在体内吸收、分布、清除得都比较快,口服给药后约1h达峰值,尔后进入清除相,其半衰期约为30~50min,体内无蓄积,无残余效应。在美国常用单剂量为1~5mg,结果显示血清浓度比生理上正常的夜间峰高~0倍。

MT对轻度失眠者能减少睡眠潜伏期,可以增加睡眠时间。对慢性失眠患者或严重失眠者,反复低剂量治疗一段时间后方可提高治疗效果,停止治疗后,睡眠潜伏期逐渐缩短,而与治疗前不同。未见有明显的副作用,推荐剂量为0.3~5mg。目前,MT尚未在FDA正式登记注册,在被推广使用前对其药理学研究还需要深入,对长期使用MT的人群,也应当持久的观察,以便得出更确切的结论。另外,MT催眠有效时间较短,为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在临床用药中缓释剂型可能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给药方式。

3 展望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对现有的镇静催眠药的药理学、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寻找新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镇静催眠药正逐步从BZS向非BZS,从非选择性向高效、高选择性、副作用小的方向发展,目前,BZS仍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长半衰期BZS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中短半衰期BZS替代,但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疗效不够满意,20世纪90年代起又开始寻找新的BZS类和非BZS类催眠药。其中发展较快的新药将是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和MT,它们将是BZS药物的替代物,有人还将MT预测性地列为21世纪十大药物之一。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酶抑制剂可能成为催眠剂,油酰胺水解酶的抑制剂已经由Scrips研究院设计和合成,并发现此化合物可用作睡眠诱导剂,但要像一般催眠药那样普及应用,短期内尚难实现。同时对BZ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随着BZ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及对BZS受体不同亚型具有选择性作用的药物的不断涌现,BZS药物的不良反应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但BZS药物的耐受和依赖的逆转是很棘手的难题。

阅读扩展:

现代全麻药物的发展简史

那些年,人类是如何战胜疼痛的?

为了战胜牙痛,人类都有过哪些痛苦回忆?

导致肥胖的原因或许并非食物过多,而是食物量不足

疾病不是核心基因说了算精准医疗根基或被推翻?

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药利血平的“游戏人生”

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而且还能改变基因表达

超级抗炎药罗非昔布(万络)的上市与召回

精神医学奔跑在通往精准医学的路上

怀孕后哪些药物不能用?以”反应停“为鉴

沙利度胺的悲惨身世

近视的预防和矫正方法

中药现代化20年,成绩斐然?

害死徐婷的真是中医么?!

甲状腺结节离甲状腺癌到底到底有多远?

农药滥用导致农副产品农药残留严重

碳青霉烯类是目前临床的三级抗生素,对其耐药该如何治疗?

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兴衰史

抑郁症与治疗抑郁症药物的演变过程

现在流行辟谷?说一下辟谷的作用与历史起源

“超级抗生素”万古霉素的地位变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镇静催眠药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