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洛杉矶房东的微博火了。黑龙江鹤岗的房价拉开了白菜价的序幕:平的房子只要15万。今早虽有媒体调查称,是中介为了吸引客流故意制造的噱头。然而鹤岗房子4月挂牌均价为元/平方米,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地级市,年城市人口.9万,属于《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的“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的”的Ⅱ型大城市,房价低的令人难以置信。
在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鹤岗仅是收缩性城市的一个缩影而已,对于重仓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房地产企业来说,它是一针及时有效的镇静剂。
地表最强户籍改革力度
国家发改委8日发布《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图:中国城市分类和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仍然是当前“扩大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人口是购房需求的根本性支撑,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城镇化推进进程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围绕人口净流入城市(如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二线城市等),一批开发商将被推向“万亿级企业”的新高度,投资者也将获得巨大机会;但同时人口净流出城市也会越来越多(如东北、西北等地区),房地产警钟已然敲响。
核心城市及周边人口集聚力进一步强化根据wind和联合国数据,我国城镇化初期是年~年,中期是年~年,后期是年以后。当前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8.52%,已经进入生长理论曲线的中期。根据上图显示,我国中期的前半段城镇化增速较快,在年后城镇化增速开始放缓。
图: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及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预计5年后,全国人口将停止增长、每年多万人口迈入60岁,而只有多万迈入20岁,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年轻人口竞争将更加激烈,曾经被认为很难解决的户籍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老龄化的加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一个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举措了。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户籍改革的深化,核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持续扩大,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给各大城市不断的输送新鲜的血液,给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图:常住人口增幅排行榜TOP10
然而,也有很多省份出现只有头部城市的人口持续增长,其他城市人口不断萎缩流出的情况。以年为例,湖北省会武汉人口增加18.8万,省内经济总量第二、第三的襄阳和宜昌,人口已经开始持平甚至略负增长;江苏省常住人口增加21.4万,其中省会南京增加10.1万占一半,南京+苏州+无锡占了全省3/4的人口增量,苏中苏北大部分地区人口持平乃至负增长;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加80万,其中省会杭州增加33.8万,杭州+宁波占全省增量的7成;河南省常住人口增加46万,其中省会郑州增长25.5万。
图:年部分省份人口增量分布示意图
5至10年后,或许将会和现在的日本一样,除头部城市以外,其他城市每年减少1-2%的常住人口。
各地方*府逐渐认识到了人才和人口数量的重要性,纷纷推出各项优惠*策,“抢人大战”在没有硝烟的状态下悄悄进行。一些强二线城市,比如天津、杭州把落户门槛下降到大专。然而,随着户籍*策的深化,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人才争夺将愈加激烈。
小城市逐渐萎缩不可避免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高度重视,不再单方面考虑城市增长和扩张。在重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背景下,将优化城市群-都市圈-中小城市-特色小镇这一结构下的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始人龙瀛在演讲称:“什么是收缩城市?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用人口口径来看城市收缩与否,并不是用经济的角度”。在中国多个实体城市中,约有多个“收缩型城市”,差不多占了30%。用夜光数据来识别,夜光亮度少于10%或者以上,说明中国经济综合水平在下降,有研究证实夜光亮度和GDP、人口是90%以上耦合的关系。
图:夜光数据显示的中国收缩城市
从大环境来看,城市收缩现象的产生,来源于经济与人口转折点的出现。在经济扩张和人口大幅增长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在扩张。当经济进入新常态,高增长态势不复存在,而产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那么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态势必然要被逆转。
更关键的是,人口转折点也已经出现。随着人口出生率下滑,老龄化率不断提升,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红利都已不复存在,全国性人口普增的局面也将被逆转。大城市人多需求大,形成了自我良性循环,越来越膨胀。中小城市收入低,赚钱难,当大城市户籍不再成为障碍时,年轻人自然要向大城市聚集。中小城市面临的人口争夺战无疑会更加激烈,城市收缩会呈现加剧态势。
因此,国家对“收缩型中小城市”,提出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这事实上是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做小做精,不再盲目扩张面积,反而要把人口引导到中心城区。所以,相当一批村镇、城市被废弃,只是时间问题,很可能将来这些地区房子价值,就是拆除卖废品价格。房产税出台之后,美国底特律“一美元卖房”的情景也大概率也会在中国的部分小城市出现。
三大都市圈迎来重大机遇
3月1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报告对涵盖我国个地级以上城市,19.6%国土面积、82%GDP和63.07%人口的12个大型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评估。
12个城市群按GDP总量排序分别是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海西、成渝、山东半岛、辽中南、哈长、长株潭、武汉和关中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超过40%。在人口层面,上述城市群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十年间从61.12%上升至63.07%,增加了1.95个百分点。
图:各城市群经济份额变化
报告指出人口集中主要发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同期增加了2.54%。贝壳找房首席经济学家、贝壳研究院院长杨现领先生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城镇化到城市群”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未来人口增量中约有43.4%的比例将会继续流向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顶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群引领格局已经形成且不断加强”。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最有经济活力的三个地区,每个城市群都有世界级的大都市作为发动机引领发展,影响力不断外溢,形成了人口不断聚集的都市圈。
图:城镇人口的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渝蓉城市群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与运营”,这句话至关重要。都市圈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大企业参与。尤其有国企或轨道交通等背景的房地产企业,具有天然优势。因为让城市群变成“都市圈”的,基础设施首推轨道交通。以前,开发商只是在“造城”。将来将获得“都市圈建设和运营”的机会,围绕不断扩张的城市圈深耕细作,年销售万亿级的企业将不断涌现,这是空前的重大机遇。
性质决定于战略布局
“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美国高科技产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显然,中国城市化发展对本国、对世界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由此而产生的落户*策放宽正成为城市扩张和收缩的加速器,都市圈建设和运营的大戏才刚刚开始,对地产企业来说,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是一针镇静剂剂,也是一剂强心针,究竟产生那种作用,决定因素在于企业的城市战略布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