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暗藏玄机的防儿童开启瓶盖
图源:JaredOwen
小时候我们总是会被家里的各种瓶瓶罐罐吸引——里面会不会又藏着什么好吃的糖果?尽管麻麻已经反复警告过我们不要乱碰,还把瓶子藏在我们不容易够到的地方,但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糖果的渴望依然会驱使我们找到它们,一探究竟。糖果、药片傻傻分不清楚图源:Pixabay年纪尚小的孩子还不认得标签上的字,开瓶就跟开盲盒似的。看到瓶子里一粒粒彩色的东西,以为是糖果,捧起瓶子哗啦啦就往嘴里倒,这要真是糖果,挨顿揍也就罢了,最怕熊孩子拿到的是药瓶。
偷吃镇静剂的贝丝·哈蒙
图源:《后翼弃兵》
在美剧《后翼弃兵》中,年幼的贝丝·哈蒙因为过度依赖镇静剂,偷偷溜进药房,轻而易举地拧开瓶盖,吞下大量药丸,结果差点要完……天下孩子一般熊,儿童误服药物中*事件在全世界都相当高发。上世纪中期的加拿大,每年发生10万起此类事故,至少个孩子因此丧命。作为加拿大的一名儿科医生、两个孩子的父亲,亨利·布劳尔特(HenriBreault)对此感到十分忧心。亨利·布劳尔特医生:我为熊孩子操碎了心
图源:TheCanadianMedicalHallofFamewebsite
在他所在的安大略省温莎市,每年有0名儿童意外中*。某日凌晨3点,医院回到家,他疲惫地对妻子说,自己受够了不断给误服药的孩子催吐,但他并不是厌倦了这份工作,而是下决心要做些什么改变现状。实际上,当时关于儿童用药安全的普及教育也没少做,比如把药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跟孩子强调药物的危险性。但说教就跟麻麻在我们耳边的唠叨一样,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即使藏好了,小机灵*们也总能发现藏药点。光说没用,还是得来点硬措施。布劳尔特想到,搞不定家长和熊孩子,那就搞定药瓶,在瓶盖上设置小机关,让孩子费半天劲也打不开,但大人可以轻易打开。为此布劳尔特专门建立了安大略省意外中*防控协会,推动这项工作的进行。
经过多次失败尝试,布劳尔特和国际工具制造业(ITL)的创始人彼得·赫奇威克(PeterHedgewick)最终在年共同开发了初代防儿童开启瓶盖——压旋盖(PalmNTurn)。压旋盖
图源:Wikipedia
为了测试这种瓶盖的效果,布劳尔特让当地药剂师装药时都使用新开发的压旋盖。18个月后,当地儿童误服药物事故率足足减少了91%!不久之后,美国华盛顿的塔科马市也试用了这类瓶盖,同样使此类事故率下降了90%!压旋盖的出色效果促使安大略省在年将其强制规定为某些药物的包装,随后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推行开来。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防中*包装法案(PPPA),要求某些对儿童有潜在威胁的产品使用防儿童开启包装。例如,用于止痛、退烧的阿司匹林是许多家庭的常备药物,经常被儿童误服,推行该法案使美国该药物的儿童中*率在年降低了50%。阿司匹林上使用的压旋盖
图源:Wikipedia
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调查,自年至年,美国儿童中*死亡案例从起降到了27起。那么,压旋盖是如何防止小孩儿随随便便打开的呢?顾名思义,这种瓶盖需要先按住,再旋转才能打开。压旋盖上一般会有操作提示
图源:Amazon
你可能在进口药品、保健品包装上见过这种瓶盖。不要觉得保健品就能掉以轻心,任何东西超剂量都能成为*药。第一次接触这种盖子的小伙伴往往会按常规开盖方式,直接去旋转它,结果发现瓶盖骨碌碌地转,却怎么也拧不下来。这是因为压旋盖实际上由两层盖子构成:压旋盖内外层
图源:JaredOwen
外层带一圈小齿,内层有相匹配的卡槽。压旋盖外层(上)和内层(下)
图源:JaredOwen
只有先下压,使内外齿槽嵌合,内层瓶盖才能顺利旋开。压一压,扭一扭即开
图源:JaredOwen
直到今天,压旋盖仍在保护着无数人类幼崽,还多了不少衍生版本,比如下面这些:常见防儿童开启瓶盖
图源:WikiHow
为保证瓶盖对儿童的操作难度,它需要开瓶者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作。现在的防儿童开启瓶盖已经在力求兼顾用药者操作的便利性和对儿童的保护。然而,这些开盖方式看上去难度不大,成年人在实际操作时也可能受挫。如果不知其用意,一定会吐槽这种对“手残*”不友好的设计,打开之后不好好盖上,这可就辜负了布劳尔特等人的良苦用心。遗憾的是,尽管我国儿童误服药物中*事件也不少,防儿童开启瓶盖至今尚未推广开来,因此家长更要留心药品、杀虫剂、酒精等化学用品的放置。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防儿童开启瓶盖并不能完全阻止孩子开启,只能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让他们多费些功夫,请家长务必小心收起。别忘了,小时候爸妈偷偷藏好上锁的游戏机,你都能想尽办法解开,现在的小盆友只会更机灵。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