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A股的上涨不需要理由只需要说法的话,那么,A股的下跌往往连说法都省了,仅仅需要一个谣言。
回顾一下年开年以来的几轮暴跌,差不多都跟市场的传言有关,这些引爆下跌趋势的传言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事,注册制、战兴板、新三板分层、新三板转板、严格退市制度、打击市场操纵、中概股回归受限、借壳上市受限、跨行业并购重组受限,等等。
程大爷发现,A股市场各路人马每天基本上只是琢磨一件事情,有什么消息?分析师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搜罗消息并解读消息,消息无所谓好与坏,比如,创业板的推出,打击市场操纵,按理说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但是,它们对短期资金炒作不利呢,所以,市场就跌得一塌糊涂。简而言之,凡是不利于市场炒作的消息就是利空,凡是有利于市场炒作的消息,就是利好。
实事求是地说,A股对消息的依赖,对概念与题材的执迷,确实到了成瘾而难以自拔的地步。
对投机的执迷是一种疾病这么多年来,A股市场的投机炒作风潮可谓越演愈烈,有“好”消息时,股价窜升,有“坏”消息时千股跌停,消息或者说题材之于A股,就像*品之于瘾君子一样,都是制造欣快感与幻觉的道具。
成瘾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复杂而又令人费解的一种行为模式,一般是指某种心理和或生理的依赖,表现为体验过程中的欣快感与切断体验后的生理性与心理性的“戒断症状”,这种症状在心理上表现为烦躁、郁闷、失眠、焦急等等,与普通投资者在股市暴跌时表现出的各种心理不适症状颇为相似。
人类的大脑里存在一个“奖励系统”,这个系统相关的某块大脑皮层受到“劲爆题材”的刺激,人就会有欣快体验,拿掉这个强烈刺激后,人就会对之前的欣快体验产生渴望,这就是心理依赖的形成机制。
所以,跟瘾君子讲*品的危害性,口水讲干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道理大家都懂,长期吸食大麻、冰*这类东西,不仅会上瘾,而且还会损害人的器官,等于慢性自杀。
可是,*瘾一旦发作,不赶紧吸上几口,轻则哈欠连天,精神萎靡,重则泪涕横流,满地打滚。
强制戒*康复治疗,费时费力,效果也没法保证,经常是一出戒*所,道友就来热情款待,都说活在当下,来来来,上麻果、摇头丸不算*品,小过把瘾再说。于是又抽上了。
对这些反复发作的瘾君子,确实陷于两难境地,任由发展,看着他成天吞云吐雾,醉生梦死,知道这种状况难以持续,迟早会把自己抽死;管得太严,*品没收,钱包锁住,搞坚壁清野,他又要寻死觅活,装疯卖傻,威胁要跳楼轻生,这个时候,怕他一时*迷心窍跳下去了,往往父爱主义占了上风,心一软,把*品又递上了,永远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下不为例。
现实常常比理想残酷,孩子深陷*瘾,家长忧心如焚,苦口婆心,批评教育没用,把摇头丸没收他又以跳楼威胁,结果,他又故态复萌,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无解!
监管部门为了帮股民“脱瘾”没少想办法,投资者教育,打击过度投机,禁止炒壳,限制各种忽悠式重组,我们看到的,一旦拿掉这些带来欣快感的“刺激”题材,市场时不时就摆出一副要“跳楼’的架势来。
显而易见的是,一个长期对概念炒作成瘾且无法“戒断”的市场,肯定是不健康的。
甚至,它可能还是一种慢性大脑疾病呢。按照美国成瘾医学学会(ASAM)关于成瘾的定义,不管是对酒精*品,还是对*博和性的成瘾,都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问题,而是一种原发性的慢性大脑疾病。是大脑在处理奖励机制,动机,记忆以及相关反馈通路的这整个过程中出了问题,然后反映在行为上就是通过使用一些物质或者一些行为来病态地追求奖励和慰籍。
ASAM还对成瘾人群的大脑中出现的病变区域及其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做了详细的描述,就是说不管是在滥用药物的还是行为性成瘾的人群中,都是大脑部分区域的一种功能失调。
当然,基因也会很大程度影响成瘾发生的几率,我们这几代A股股民,血液中可都流淌着投机的“基因”,与后天的环境因素一起作用,培养出新一代的股市“瘾君子”。由此看来,新一代的A股股民爱投机的瘾,也不能完全怪在他们身上,“基因”在暗中起作用,再说了,现实的环境又如此适合投机。
让人上瘾的*品种类繁多,但一般来说,都有四个共同的特征:不可抗力,强制性地使吸食者连续使用该药,并且不择手段地去获得它;连续使用有不断加大剂量的趋势;对该药产生精神依赖性及躯体依赖性,断药后产生戒断症状(脱瘾症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危害后果。
各类*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将*品分为六大类:吗啡型药物(包括鸦片、吗啡、可卡因、海洛因和罂粟植物等)是最危险的*品;可卡因、可卡叶;大麻;安非它明等人工合成兴奋剂;安眠镇静剂(包括巴比妥药物和安眠酮);精神药物,即安定类药物。
让股民上瘾的“*品”远不止区区六类,它们种类繁多、强力制幻,关键是永远都在推陈出新。邱国鹭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尖锐地指出,现在券商研究所、基金公司研究员,整天搞科普,各种前沿概念、各种尖端科技,最好有点英文字母,3D打印、VR、P2P、O2O,最后发现上门洗车这个模式就没有未来。
有人把年5月份的股市低迷归结于监管部门拟对借壳、中概股回归、跨界并购重组等几大炒作热点采取“强制戒*”的传闻。此前,市场传言监管部门已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虚拟现实)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不过,由于市场“戒断”反应十分剧烈,大有“跳楼”的苗头,随后,我们看到了监管部门表态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相关规定及*策没有任何变化,安抚意图明显。
监管部门的表态多少有投鼠忌器的顾虑,即使原有规则不会有大的改变,然而,实际审核过程中对这四个行业的审核应该会趋严。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这些行业早就是并购重组中的“摇头丸”,一旦沾边,所有参与者都会摇头晃脑,个股就会被炒得天翻地覆。
这些给人带来巨大欣快感的“摇头丸”,估值虚高,定价基本上是拍脑袋。这样纯粹的炒作,与“脱虚向实”以及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策导向背道而驰。
烧掉的是钞票,打赏的是幻觉巴菲特经常被人指责为过于保守,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生事物缺乏敏锐的嗅觉,简直是个老古董,不过,面对外界“廉颇老矣,尚能饭?”的质疑,巴菲特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价值标准,不管有多少人在互联网中成瘾以致癫狂,都无法动摇老巴对传统行业的热爱,不仅如此,他还三番五次地表达自己对新经济的怀疑,他说,那些起初看起来挺美妙的商业模式,到了后来基本上都让人失望了。
在对待新的业务模式这个问题上,邱国鹭似乎与巴菲特殊途同归,邱先生在演说中说到,A股市场年开始炒各种可穿戴设备,炒电动车、充电桩。按照当时的研究报告,现在应该满大街都是充电桩、电动车;当时Google眼镜出来,大家觉得可穿戴设备5年内钮扣、手表都可以测血压。但是5年过后,这些都没有发生。再比如,有个直辖市10年前曾经出了一个分布式太阳能的规划,当时提出的目标是5年后实现10万个分布式太阳能,但5年后只实现了8个。比尔·盖茨说,人们总是高估新技术出现的第一个五年,但会低估第二个五年。
邱国鹭还说到另一个有趣的案例。年,A股市场的投资者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手机支付NFC,那个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成了科学家,争论着是13.8M还是2.4G的技术会胜出,但是,5年之后,发现胜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