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2/18 21:26:00
摘要:目的观察镇静安神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用镇静安神汤治疗,对照组用泰必利片进行治疗。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抽动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等症状变化,用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及中医症候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结果无差异性(P>0.05),在治疗后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两组比较,结果无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镇静安神汤对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泰必利相比疗效相当,但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能明显改善抽动症临床症状。关键词:镇静安神汤;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临床研究;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多于儿童期起病,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慢惊风、、肝风、风痰等范畴。目前中医基本上以“肝风证”立论,多从肝论治。但在临床实际中不少患儿存在着脾虚的证候特征,因此我们在临床中从脾论治,以“健脾安神、柔肝熄风”为法,拟方镇静安神汤进行临床研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北京仁爱堂国医馆年3月至年3月门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本研究设计观察病例72例,按入组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结束统计病例完成情况:入组61例,脱落3例,治疗组未能坚持治疗脱落1例,对照组中途换药1例,加用其他西药治疗1例,最后符合要求的病例58例。其中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年(9.55±2.)岁,治疗前评分40.1±8.,中医症候积分7.37±1.;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9.20±3.)岁,治疗前评分39.2±7.,中医症候积分7.83±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年龄无差异性(P>0.05),在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结果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1]的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1)症状起病于18岁以前,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表现的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特点为多发、快速、刻板和不随意;(3)抽动几乎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4)抽动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5)此障碍致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6)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不自主抽动和发声。其中(1)(2)(3)(6)必备,参考(4)(5)即可明确诊断。1.2.2脾虚肝亢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及《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3]制定。(1)主证:皱眉眨眼,张口咧嘴,摇头耸肩,甩肩踢腿,或喉出异声秽语;(2)次证:①面*、纳呆、乏力、便溏,②多梦易惊,③烦燥易怒;(3)舌苔脉象: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或花薄苔、或舌体胖有齿痕;脉缓或滑。必备主证1项与次证至少2项,结合舌脉,即可确立辨证。1.3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性抽动症西医诊断标准,并符合脾虚肝亢证辨证标准者。(2)年龄在4~15岁者。(3)法定监护人及受试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试验者。1.4排除标准(1)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药源性锥体外系症状和其他锥体外系疾病;(2)重度抽动症者;(3)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4)过敏性体质或对已知本制剂组成成分过敏者;1.5剔除、脱落病例标准(1)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病例标准者。(2)入选后未按既定治疗方案进行者。(3)受试者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依从性80%,或中途自动换药或加用其他西药治疗者。(4)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或)过敏反应者。(5)观察项目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6)纳入后未曾用药者。2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镇静安神汤,基本药物组成:淮小麦30g、杭白芍30g、炙甘草20g、全蝎6g、白僵蚕10g、蝉蜕10g、大枣5枚。根据临床表现适当加减。用法:每日1付,水煎服,分3次口服。连用8周为1疗程。对照组服用泰必利片,服用方法:每次用量:4~7岁50mg/次,7~12岁75mg/次,10~15岁mg/次,2次/天。连续8周为1疗程。2.2观察、研究的相关指标2.2.1疗效性指标(1)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4];(2)中医症候积分。主症:皱眉眨眼(无计0分,仅有皱眉或眨眼计1分,皱眉眨眼频繁发生计2分,皱眉眨眼经常发生3分);张口咧嘴(无计0分,仅有张口或咧嘴计1分,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3分);摇头耸肩(无计0分,仅有摇头或耸肩计1分,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计3分);甩手踢腿(无计0分,仅有计甩手踢腿1分,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计3分);口出异声秽语(无计0分,仅喉中有吭吭声1分,口中频繁发生简单重复语言计2分,口中经常发出秽语3分)。次症:面*纳呆(无计0分,面微*纳食少1分,面萎*纳食明显减少计2分,面萎*不思饮食计3分);多梦易惊(无计0分,偶有做梦或易惊1分,经常做梦2分,多梦易惊影响生活3分);烦躁易怒(无计0分,略感心烦1分,烦躁不安2分,烦躁易怒3分)。舌质(淡红0分,红1分)。舌苔(苔薄白0分,苔白腻1分);脉象(细弱0分弦细滑1分)。2.2.2疗效评定22.2.1用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评定标准:临床控制:抽动发作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YGTSS评分改善率≥95﹪;显效:抽动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YGTSS评分改善率≥75﹪,但<95﹪;有效:抽动症状有所减轻;YGTSS评分改善率≥30﹪,但<7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YGTSS评分改善率<30﹪。YGTSS评分改善率=[(疗前总积分和-疗后总积分和)/疗前总积分和]×﹪2.2.2.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5]临床控制:证候计分值减少率≥95﹪;显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75﹪,但<95﹪;有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30﹪,但<75﹪;无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30﹪。证候计分值减少率=[(疗前证候计分值-疗后证候计分值)/疗前证候计分值]×﹪2.3统计学方法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3结果3.1两组治疗后严重程度评分表1两组患儿评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P治疗组.01±8.31.13±8.P<0.05对照组.02±7.33.07±6.表1表明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降低抽动症患儿的严重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评分方面疗效相当。3.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表2中医症状评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P治疗组.37±1.5.60±2.P>0.05对照组.83±1.8.07±1.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镇静安神汤能显著改善多发性抽动症中医症状。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中医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泰必利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无明显作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3中医症状评分有效率比较表3两组中医症候计分总有效率组别例数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33%对照组.14%对两组的总有效率采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2检验,P=0.(双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中医症候计分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3.4评分有效率比较表4两组分总有效率组别例数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对照组2916对两组的总有效率采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2检验,P=0.(双侧),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严重程度评分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结果无显著性差异。3.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2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头晕;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4讨论多发性抽动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我们认为与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但以肝脾为轴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皆归于心。心属火为阳脏,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故临床上小儿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宁的病理改变。《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主筋,若肝失疏泄,筋脉失养,风动筋挛,则见点头、摇头、伸颈、眨眼等。《小儿药证直诀》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又曰“脾虚生风”。若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聚而生痰,随风走窜,上蒙清窍,则头昏头重,痰浊内阻心窍,心神蒙蔽,则神识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怪异。痰随风动,阻于喉咙,则咳吐不利,异声时作。脾胃的运化功能与气机升降功能,离不开肝主疏泄,而肝木之条达又离不开脾之运化。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抽动症的患儿多数是脾虚体质,因脾虚令气血生成乏源。肝失气血之营养而生风,脾虚而致水湿不化,聚而生痰。在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中,脾虚是根本,肝风动是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因此治疗该病的关键就是缓肝理脾,我们依据《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为治疗的指导原则,予以健脾安神、柔肝熄风为治法,拟“镇静安神汤”治疗多发性抽动症,该方为经方甘麦大枣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僵蚕、蝉蜕组成。方中以淮小麦为君药,养心脾之气而和肝气,配以甘草、大枣益心脾,和中缓急三药皆属甘平之品,既可甘以补养心脾之虚,又可甘以缓肝之急。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兼证脚挛急,选用本方以柔肝缓急,熄风平肝。芍药性味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合甘草酸甘化阴,从而达到养血柔肝,舒筋缓急之功效。僵蚕、蝉蜕具有散风泄热,熄风止痉之功能。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心,柔肝熄风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甘麦大枣汤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睡眠时间,增加入睡动物数,明显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及苯丙胺诱发的活动增强,降低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死亡率[6]。芍药甘草汤随剂量不同,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一方面高浓度时可松弛痉挛,缓解疼痛,起到镇静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低浓度时又可起兴奋促进作用[7]。运用镇静安神汤中芍药甘草剂量均偏大,其机理就在于此。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是对受试患者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抽动损害的综合评定,其积分减少率可以作为治疗抽动症疗效评定标准。本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多发性抽动症均有较好疗效。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积分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镇静安神汤对于抽动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与泰必利疗效相当。而在中医症候积分减低方面,两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镇静安神汤优于对照组。中医积分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西药泰必利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有3例患儿在临床治疗剂量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头晕、乏力等副作用。说明镇静安神汤安全性高,避免了目前抽动症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的缺点。更多请或长按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