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这样魔幻的一年里,在一些偶然的机遇下,笔者有幸拜访了镇守在毛岛四方的九座山,其间不乏人迹罕至、甚至本地同事都未曾造访的野山。由于笔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工直男,故人为设置了毛岛山峰综合难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颇不厚道地据此对笔者已完攀的九座山峰划分个三六九等,仅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谢绝严谨的科学钻研精神。
在评级过程中,笔者使用的指标主要包含如下:
1.路线难度:坡度越大、综合路况越复杂、危险系数越高的,难度评级越高,主要考验技巧。
2.路线强度:路线越长、树荫越少、整体落差越大的,强度评级越高,主要考验耐力。
3.沿途景致:沿途与山景风景越好、视野越开阔、朋友圈潜在点赞量越高,景致评级越高,毕竟爬山不等于拉练。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倡导贴标签这种行为,但是为了增强本文的趣味性,也便利后人根据不同的出行目的择优取之,故划分三挡并分类如下:
类别
特点
代表山峰
团建
优选
适合中大规模部门团建,整体难度较小,无准入门槛,能动就行
顶峰线
信号山
草亭线
能力
提升
适合中小规模好友出行,强度与难度均适中,建议以完攀“团建优选”作为准入门槛,大佬除外
拇指山
莫奈山
狮子山
极限
挑战
适合小规模驴友结伴,强度或难度值至少某一维度为高,建议以完攀“能力提升”型山峰作为准入门槛,大佬除外
魔*山
平顶山
人头山
01
黑河谷(顶峰线)
山峰档案
官方名:PitondelaPetiteRiviereNoire
路线起点:BlackRiverPeakHikingTrail
活动亮点:毛岛第一高峰
往返耗时:2-3小时
路线难度:★☆☆☆☆
路线强度:★★☆☆☆
沿途景致:★★★☆☆
是的,不论是多么不可思议,但大名鼎鼎的黑河谷顶峰,坐拥山顶美不胜收的°无死角观景平台,名副其实的毛球屋脊,却是笔者在毛岛历次爬山经历中最轻松的一回。
黑河谷顶峰路线,从黑河谷南部的盘山公路边开始,路口附近有明显的甚至有点浮夸的彩带标识,路口东侧约m有一处完美的停车场,停车场周遭有游客、有游客大巴,还有不少游客热衷的胆大妄为的猴子,时常坐在停车场一角,享用着游客们投喂的美食,在镜头与目光下安之若素。
线路整体起伏不算太大,类型也是千篇一律的丛林徒步。两侧有植被遮风挡雨,脚下的路线已经被前人充分地开发,几乎不存在迷路的风险,唯一要顾忌的可能是偶尔冒失误入的绊脚石与大树根。
因为路线远比笔者预料的要简单,笔者基本上全程无休,在50分钟内迅速解决了整条路线。即使是大部门集体出行,且走且休息的话,完攀全程想必70至90分钟也是绰绰有余。只不过因为路线起伏小,去程与返程耗时基本完全一致,所以大家还是要预留下充分的山顶休息与返程的时间,避免错过宝贵的午饭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登顶前的最后一段,仿佛是黑河谷有意设置的考验一样,竟然出现了长约30米的难度攀登路段,复杂程度与前面99%的部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好在路线一侧架设起了结实的绳索,确保来来往往的游人,不至于败兴而归。
峰顶有一处小平台,极限状态大概可同时容纳10-15人。山顶有一张彩虹色的椅子,地图上注明为“Bench”。由于是毛岛的最高点,峰顶上°全方位无死角观景台,除了东南方向为黑河谷自身连绵的群山所遮蔽、导致狮子山未成功出现在视线范围内之外,全岛的其他主要山峰,包括后文中笔者将逐一提及的诸位,基本尽收眼底。
在山上吹着不知是山风还是海风的风,眼中欣赏着山景与海景不断切换,倘若不是当天中午失策地与两位小伙伴许下了香格里拉湘菜之约,我觉得自己可以在这儿静坐许久,坐看蓝天白云与时间一同流逝。
02
信号山-楔子岭
山峰档案
官方名:SignalMountain–QuionBluff
路线起点:SignalMountainRoad
活动亮点:铁塔、猴子
往返耗时:2-3小时
路线难度:★☆☆☆☆
路线强度:★★☆☆☆
沿途景致:★★☆☆☆
此次攀登,让笔者明白了一个道理,出门徒步一定要带水,不论在各色攻略上,徒步的对象被描述的多么的简单
信号山-楔子岭坐落在毛球*治中心首都路易港东南侧,整山遍体漆黑,连绵三百余米,想必是因山顶处矗立着若干通信铁塔而得名。完攀路线由两大段组成,信号山段与楔子岭段。信号山段,全程是铺设精良的防火道,理论上马力充足的小汽车也能够呼啸而上。然而令笔者颇为吐槽的是防火道的“之”字型迂回路线,山回路转兜兜转转,除了两个转角外,平均爬升角度恐怕不到10°。这也导致了为什么山顶海拔仅有不到米,但是防火道却实实在在绵延了三公里有余。
笔者也想过耍点小聪明,直接爬两条防火道之间的碎石路段,投机取巧找捷径,但最终因信号山土质疏松,碎石根本承载不住笔者70kg的分量,上一步滑两步,一时间还让我想起了小学数学课本中那只孜孜不倦跳跃的井底蛙,故只好作罢。
防火道的尽头有铁塔,铁塔上面有猴子。这里的猴子不比拇指山的猴子那样亲近人类,原本端坐一排共四只,笔者举起手机准备拍照时跑了仨,请问铁塔上还剩下几只猴?
沿着防火道尽头方向继续走,则开始了楔子岭的攀登。楔子岭的起点是一个巨型微波站点,眼见得几十个光亮的半弧形微波天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实乃微波爱好者福音。要不是硬装培训过程中了解过微波强大的辐射,笔者真想近距离长相厮守一番。
楔子岭的路线不长,除了登顶那段也不算难,但是颇具迷惑性。因为正确的冲顶路线两侧,一左一右分别有一条极其具有迷惑性的康庄大道,让人丝毫无法产生怀疑,往往一头扎进其间义无反顾向前进,直至猛然发觉山顶早已渐行渐远。
正确的做法是,认准山顶,沿着最短的直线前进,不必理会其余的干扰项,一路延伸到山顶大石头的底座下。此时切莫硬刚直上,大丈夫要讲究能屈能伸,以退为进——从大石头底座左侧小路前行,直至一处有红点标注的攀登起点,再放下绅士淑女的矜持,开始徒手攀登,完成抵达楔子岭峰顶的最后一段挑战。
从峰顶眺望,毛国*治中心路易港尽收眼底。不远处的拇指山、人头山若隐若现,后面将还有大把机会相见。
03
黑河谷(草亭线)
山峰档案
官方名:BlackRiver,MacchabeeViewp.
路线起点:西线—BlackRiverVisitorsCentre;东线—LePetrinInformationCentre
活动亮点:横穿黑河谷
往返耗时:3小时
路线难度:★★☆☆☆(西线)★☆☆☆☆(东线)
路线强度:★★★☆☆(西线)★☆☆☆☆(东线)
沿途景致:★★★☆☆(西线)★★★☆☆(东线)
正如信号山—楔子岭让笔者明白了任何一处景点均不容小觑之后,黑河谷(草亭线)让笔者明白了第二个道理——出门徒步一定要事先做好攻略,不论在各色攻略上,徒步的对象被描述的多么的简单,否则你将有幸体会一波“找不到起点”与“大正午登山”的双重惊喜礼包组合。
草亭线根据有无专车司机接送,可分为横穿与往返两种路线,再结合海拔爬升强度,可分为正穿与反穿,故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四象限的分类方法,想必能够满足不同咸鱼等级、不同经济地位人士的需求:
考虑到笔者亲自体验过象限二与三,四舍五入下就当做完成了象限一罢了,后续路线讲解也将以象限一打样,不重复赘述了。
黑河谷(草亭线),自西门游客中心入至东门圣水湖口出,全程可分为四段,分别为乔木林、防火道、百岁岭及山顶线,除第三段强度稍大之外,其余部分的准入条件可参考前中文男足的新生入队选拔标准——“能动就行”。
乔木林部分,自车辆停靠西门游客中心起算,需要在一片偌大的乔木林中穿行大致一刻钟的光景。那宽阔的大道感觉能并排容纳五辆March,时不时还能邂逅携家带口大摇大摆过马路的猴子一家。路上有两处溪涧过小桥,路过时能听到戏水的本地小孩们的欢声笑语,阳光从树林间隙倾泻而下,在小孩们湿漉而黝黑的背上,反射起晃眼的亮光。
乔木林尽头开始第二段的防火道上升,大致是经过了后人水泥浇筑后的山坡路段,部分未加工完成的地方还能窥见底部裸露的山体。这段路线呈“之”字型循环往复,坡度不算大,但笔者亲测,除了有点儿晒之外,对于独行者而言还实诚有点寂寞,建议后续还是带上家属或者小伙伴吧。
防火道的尽头是一片神奇的红土地,至今没想明白这红土形成的机理。但看到红土就意味着本路线的真正挑战拉开帷幕——百岁岭路段,表面上看是因为能够完成的想必体力颇佳,有成为期颐老人的潜力,实际上是因为我词穷胡诌而已。路线上虽然有坚实的防滑木板垫脚,但是巨大的跨度和接近60°的坡度倾角,都让人需要借助路线两侧造型各异的树枝,才能够顺利完成这段直线上升。加上黑河谷植被繁茂,绝大多数路段长年暴露在树荫下,因此要特别注意脚下防滑,避免给同行的狐朋狗友留下后期回味的视频素材。
百岁岭收尾部分颇有种柳暗花明之感——在笔者被大正午的酷日与饥肠辘辘折磨的筋疲力竭之际,某个不起眼的转角下,突然瞥见草亭的一隅,以及那看似触手可及的蓝天。笔者一鼓作气,发现登顶来的如此猝不及防,不由得仿照魏晋名士般仰天长啸一番,肆意宣泄下满身的疲乏。
山顶是个不错的观景台,°广角视野,毛岛风光尽收眼底。不远处崇山峻岭中便是毛岛屋脊,黑河谷峰顶。草亭还为众行路人提供了良好的阴凉休憩地,不失为良好的唠嗑之所。
最后,是一段官方长度为5km的山顶徒步路线,基本没有大起大落的爬升,而且沿途有几处可圈可点的观景台,可以欣赏到黑河谷瀑布等景观,非常适合作为大自然对于登顶成功的挑战者们的嘉奖。
总而言之,在第一批次“团建优选”的三个目的地中,黑河谷(草亭线)应该算是知名度最大、综合体验最佳的选择吧,实不失为各位部门团建Owner的首选之作。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04
拇指山
山峰档案
官方名:LePouce
路线起点:LePouceStartPointfromMoka
活动亮点:山顶观山景,运气好喂猴子
往返耗时:3小时
路线难度:★★★☆☆
路线强度:★★☆☆☆
沿途景致:★★★★☆
拇指山和莫奈山,应该是驻毛广大华为人最熟知的两座,以致于笔者都没有机会胡诌一个别名。而其与莫奈山交相辉映,又恰好印证了某句中国古话——因莫奈山顶赏水,拇指山顶观山,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拇指山是位于毛求的中偏西北核心地带,距离首都路易港仅有半小时车程,一个中等耐力的中年人(80/90后请自觉适配)往返完攀大致需要半天的时间。全山分两段,第一段爬升是泥土石块的混合路面,部分路段起伏较大,容易气喘,但只要体力分配得当,走走停停,完成并不是大问题。到了半山腰是一个篮球场见方的观景平台,在天空晴朗的日子里,可以清楚欣赏°扇形范围内的毛求全岛自然地理景观。
第二段爬升与莫奈山最后一段风格类似,需要你放下骄傲的矜持,手脚协同完成,但总体强度与危险系数都会比莫奈山最后一段好一些。山顶是一个宿舍面积大小的狭长平台(此处“宿舍”,仅指普通高等中国学校学生宿舍,贵族请勿随意适配),可以比半山腰多欣赏到多90°的热爱。
在山顶,毛球全岛的山峰几乎尽收眼底。不同于笔者故乡东南丘陵如同一个模子打出来的那样,毛岛的山峰形态各异、各据一方独领风骚,让笔者喟然发出“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感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眼前咫尺距离的人头山(PieterBoth),飞来石矗立在狭窄的山顶上,令人无限神往。正可谓一见误终身,二载方遂愿。
最后一个福利则是,山顶有野猴,估计是对来来往往的游客属性一清二楚,每每听到脚步声,就从树林出钻出来,在一片惊呼出淡定地取走几位游客手中殷勤地水果,然后钻进灌木丛里,或坐在某个远处的石头上,任周遭相机咔嚓作响,笔者自心无旁骛地享受美食。
友情提醒,山顶风大,注意保暖,注意保护手机不被吹走。
05
莫奈山
山峰档案
官方名:LeMorne
路线起点:LeMorneTrailEntrance
活动亮点:海底瀑布、垂直台阶攀登路段
往返耗时:3小时
路线难度:★★★★☆
路线强度:★★★☆☆
沿途景致:★★★★★
有次HappyFriday问本地同事,对于一名外国游客,哪座山是你们最倾向于向TA推荐的啊?
本地同事不假思索地回了句,莫奈山。
莫奈山位于毛岛最西南角,传闻中的毛里求斯第三高峰。攀登路线大致可分为两段,3.5KM养生登山步道,1KM难度爬升。莫奈山登山步道的起点,进门右手边是个十分简陋的卫生间,进门前需要签*令状——将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登记在一本排版十分潦草的大本子上,最后两列抬头赫然写着“进山时间”和“出山时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阵势,要不是笔者出生于闽东山野草莽,对攀登那种人迹罕至的野山倒还称得上有点心得,估计此刻心里就不自主地打退堂鼓了。
沿着登山步道爬升,直至全山的2/3部分,整体均为缓坡,总体强度不大,即使是资深肥宅想必也能驾驭,偶尔几个转脚,也能窥见到海底瀑布惊艳的图景。但倘若就此戛然而止,恐怕众位会觉得此行稍显索然无味,甚至不理解此大名鼎鼎的莫奈山,有咱老家的后山又有什么区别。因此,笔者私以为莫奈山精华部分就在最后一段。
养生登山步道的终点、与最后一段的起点是块耿直的警示牌,走两步后又是一块体积更大的警示牌,提醒一些被胜利稍微冲昏头脑的同学,前方的危险攀登才真正开始,请量力而行!
在这浓缩了莫奈山精华的路段中,大致有两种路型——一种是杂草灌木混合道,一种是纯岩石攀登道。在第一种混合道里,也许你需要注意的只是头莫撞到树枝,脚莫被树根绊。但在第二种垂直台阶的岩石攀登道中,你可能才会对博大精深的汉语中为何用动词“爬”与“山”进行搭配,亦或者在某些时刻,你可能会产生自己就是《FreeSolo》电影中主角汉诺德的错觉。
山顶是一个完美的观景台,有十字架做标识,往西北方向眺望,壮观的海底瀑布尽收眼底。随手一张无滤镜的特写,毫无疑问你就是今天朋友圈的大赢家。
06
狮子山
山峰档案
官方名:LionMountain
路线起点:OldGrandPortPoliceStation
活动亮点:环形路线,外赏狮山全貌
往返耗时:3-4小时
路线难度:★★★★☆
路线强度:★★★☆☆
沿途景致:★★☆☆☆
狮子山坐落在毛岛的东南部,因其外形神似狮子而得名。同时,狮子山想必也是中国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忠实拥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对狮子山最好的诠释。
沿着贯穿全岛自西北至东南的机场线行驶的过程,远处的狮子若隐若现。而当你真正驾车拐进小路,穿插入狮子的背面时,抬头一看,头顶顿时冒出若干个大问号,狮子呢??
狮子山有两条登顶路线,姑且唤作西线与东线,这也注定了狮子山具有其他毛岛诸峰一项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便是全程不吃回头草,°大环线后,回到最初的起点。
笔者选择的线路是东进西出。受咸鱼大哥多次驻足喝水影响,全程整体耗时近4个小时,大致可分为五段,若用中国传统的类比手法来讲,不妨先设想一直蹲踞小憩的狮子,大概就是“狮子前爪——狮子脚踝——狮子前膝盖——狮子头——狮子尾——狮子后爪”。
第一段是令人感天动地的水泥石阶路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笔者纵横毛岛也两年有余,这还是笔者第一次在野山中看到如此体现人文气息的建筑,同行小伙伴也忍不住纷纷驻步合影留念。
第二段路线,是回归原生态大自然的林间徒步,从水泥石阶的终点至箭头石,全程耗时近1小时。持续不断的爬升,脚下落叶与岩石交错,头顶植被枝桠纵横,与其担心偶尔从缝隙中透过的阳光是否会击穿防晒霜的庇护,倒不如多提防下湿滑的路线和狂野的山蚊。湿滑的路线不难理解,笔者小分队人均滑倒2次;狂野的山蚊更不必赘述,休息一分钟的光景,身上就可以起数十个包,强烈建议狮子山改名为蚊子山,可能更加名副其实一些。
第二段路线接近尾声时有一个岔路。岔路向左是绵延数百米的接近水平的林间徒步路线,直抵第三段的起点;岔路向右则是一段横切,横切尽头应该是全程最佳观景台了,海拔虽不甚高,视野却相当宽阔,毛岛东南侧海景却尽收眼底。视线的尽头是闻名遐迩的蓝湾,笔者一行原本打算下山后顺道拜访下,后因恶劣天气与殆尽的体力而作罢。
第三段的起点,笔者唤作“箭头石”,因石上有人为标记的方向指示性箭头而得名,冥冥中也给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愣头青服下一味安慰剂,至少到目前,我们还没有迷路。
从箭头石开始,请放下你的偶像包袱,开始手脚并用,用你所能想到的各种奇葩的姿势,通过这连绵不断的石头路线。平心而论,狮子山,与前文的莫奈山,连同后文的彼得博思人头山,应该是构成了普通户外爱好者无保护攀登的天花板了。
第三段路线不算太长,至多半小时的光景,你便抵达了狮子的头顶,也便是狮子山名义上的山顶,官方记载的海拔最高处。但这是一处毫无存在感的山顶,视野也不如半山腰的观景台,仅°的狭窄视野,以及差强人意的景致,请务必保持克制,不要发飙,毕竟爬山嘛,归根到底享受的应该是过程。
第四段,贯穿狮子的背部,是一段接近半小时的缓坡路段。强度小且无暴晒,简直是咸鱼徒步的完美注脚。路线的尽头又是一处分岔,一条向下进入最后一段,另一条稍微向上指向狮子的尾部。然而经笔者亲测,狮子尾部并不是一个多么值得留步的去处,不建议浪费额外时间过多停留。当然,体力怪与重度完攀强迫症患者除外。
最后一段,下山路线。基本上是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翻版,丛林徒步与攀石路段交织,下降的坡度比较大,笔者一方面心疼自己不可逆的膝盖损伤,另一方面突然就开始思考反穿路线的难度与趣味性。也许下次有机会,可以再尝试下西进东出。
由于下山全程头顶都被茂密的植被所笼罩,以至于抵达出口处时,竟有种重见天日的豁然开朗之感。坐在山脚拍照打卡之际,笔者忍不住回头重温了下过去四个小时的跋涉旅途,却发觉攀登路线似乎已经淹没在狮子山林中,竟不知从所而去、从所而来。
亦或许,这便是狮子山最大的乐趣吧。
07
魔*山
山峰档案
官方名:TroisMamellas
路线起点:BassinSpiritualPark,QuatreBornes,往前继续开-米至大铁塔
活动亮点:短小精悍的路线,抱石与大横切绝壁,山顶观山景
往返耗时:3小时
路线难度:★★★★★
路线强度:★★★☆☆
沿途景致:★★★★☆
先做个小科普——魔*山全名TroisMamellas,由三座独立的山峰组成,互称犄角,最高点海拔据说m,因是撒旦的数字,故此山又唤作“DevilMountains”,直译为“魔*山”。
魔*山共有三个峰顶,中央峰海拔最高,但也是唯一可以徒手完攀的,也是笔者此行的目标
全程路线同样是经典的三段式,一片灌木丛跋涉至山脚,一段持续爬升至山腰观景台,最后一段冲顶路线。除去最后一段中至少有三到四处高风险路段外,其余部分想必有一定户外基础的小伙伴都可以完成。
魔*山脚的灌木丛齐人般高,整齐分布在路线两侧,将本就不富余的路线压挤着只容许一人艰难通过。灌木丛的尽头就是第二段爬升的开始,全程没有太好的平台可供肆意休息,路线也若隐若现,约莫有2-3处岔路还容易令人误入歧途。但是索性已有前人非常体贴地在脚下的路石、两侧的植被枝枒上做上显眼的橙红色标记,给前一秒还惴惴不安的探路者注入一针镇静剂。总体而言,路线没有太出格过分的地方,每隔10至20米的间隔通常就会有标记,因此如果小伙伴们发现前方几成死路、需要飞檐走壁的态势,请务必毫不犹豫回头重新寻觅正确的方向。
第二段路线的终点是一段视角颇佳的观景台,地势上位于魔*山中央峰和西峰的鞍部处,不论往西南还是东北眺望,毛国大地尽收眼底。
休息完毕后,体力尚佳者可以考虑继续冲顶。不是笔者有意危言耸听,但最后一段务必量力而行,因为迎接诸位的将是笔者迄今所遇到过最危险也是最刺激的路段。
高风险点主要有三处。第一处可理解为一块近3米的抱石路线,需要借助石头上有限的脚点完成攀登。所幸大石头顶端被资深驴友打下了一个结实的钢筋把手,提供了攀登过程中宝贵的支点。攀登过程中切莫频繁向脚点的左后方看,因为你看到的一定会是货真价实的悬崖。
第二处风险点,则是悬崖边上的长度接近15米的大横切,一面是山体,一面是万丈深渊。身体重心尽可能倾向山体一侧,双手扶着山体突出的岩石,谨慎选择可靠的落脚点,龟速平移完成,这恐怕是平安完成此段路线的不二选择。
最后一处高风险点是若干狭窄的山脊道,他们每一个都完美诠释了何为马大师口中的“脚下是路,脚边是悬崖”的含义。加上变化莫测的凛冽山风,路线上踽踽独行的小伙伴请务必放低重心,哪怕姿势不甚优雅,也不要太放在心里去。毕竟只要同行者讲武德,想必也不会流传出什么不雅的黑照的。
度过抱石点、横切段、山脊道三重考验后,曙光就在眼前。直通山顶的最后一段路,不再有太多挑战。登顶后的风光视角,想必也对得起你此前付出的汗水与努力,唯一需要考虑的恐怕是,我该如何凹造型,才能独领当日朋友圈的风骚。
简单总结一下,除去冲顶段的三险外,魔*山中央峰路线最大的亮点便在于其短小精悍却暴力的攀登路线,全程路线几乎都是绵延向上的爬坡,穿插着几段颇为危险的路段,全程鲜有可以划水的平地徒步。但倘若当天状态神勇,在一小时之内登顶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点信号山请自行反思三十秒)。
此行也留下了少许的牵念——返程途中,不经意间望见了矗立在魔*山西北角的那座荒凉的独角峰,尖耸的山顶直插云空,配上山体荒芜的灰黑色,给人一种望而却步的距离感。前些日子的考证并未在网上查询到任何与该座山峰任何相关的完攀记录,也许又是一座未登峰。在驱车离开的时刻,笔者回头又看了一眼独角峰,一如一年前于拇指山顶眺望人头山一样,笔者心中又留下了诸多的念想。
下次会再来的吧!
08
平顶山
山峰档案
官方名:CorpsdeGarde
路线起点:CorpsdeGardeHikeEntrance
活动亮点:断崖、耐力挑战
往返耗时:4-5小时
路线难度:★★★★☆
路线强度:★★★★★
沿途景致:★★★★☆
最早的登山四人组在讨论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具挑战的山峰时,其中两人投票给了平顶山,占据了半壁江山。如果非要笔者为这座平均总攀登耗时超4小时的山峰冠名的话,那么“耐力之王”的美誉想必是实至名归。
平顶山,顾名思义,以山顶连绵不绝目测接近1公里著称。之所以号称“土著游客鉴定器”,就是因为这座山徒步路线在本地圈中都知之甚少。其徒步路线大致可以分成三段——约1小时的暴力硬刚路段过渡到霞弃石,约1小时的绵延爬升路段抵达海拔最高点,约30分钟的平顶徒步路段抵达悬崖边。简单明了的三段论,让人观望之而跃跃欲试,实践之却叫苦不迭。
第一段路线,是一整片火烧山后的爬坡路段,砂岩混合,脚感硬朗。没有任何明确的最优攀登路线,只有一个起点和终点,路线请择优而取。据毛国非官方野史不可靠记载,最优路线较最差路线,大抵能省62.5%的体力,这无形中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爬山,首先是智力的运动,随后才是体能的运动,建议下次爬山应当与桥牌、围棋等共同出现在国际智力运动会的赛场上,共同诠释何为“更快、更高、更强”。
翻过火烧山后的爬坡路段,会从一片灌木丛中钻出来,探头而出的那一瞬间颇有种重见天日的豁然开朗,面前能俯瞰到一湾清澈的小水塘。在小水塘眺望点小憩后,稍加攀登就可以抵达半山腰,深受民众津津乐道的“霞弃石”,取意源于“笔者的同事某某霞曾三次上表要求放弃继续攀登的石头”,建议后续高考全国卷可以参考此意象命题。
霞弃石不可攀登,但可观望拍照合影留念。以及,该石虽体积硕大,却苦于无遮风挡雨之处,至于笔者为什么知道这点,就不深入点破了。
第二段路线,绵延不断的爬升路线,偶尔需要双手辅助,但总体没有像莫奈山精华后半段那种垂直云梯般的路线,安全系数还是有保障的。唯一的挑战也许就是体能,海拔最高点总是在不远处相望,脚下的路却如同循环小数般周而复始。
然后便是海拔最高点。笔者之所以不称之为“山顶”,原因无外乎二,一是这海拔最高点实在是过于简陋,周边景色也乏善可陈,二则是脚下绵延到远处似乎还有一条神秘的路,尽头的悬崖若隐若现地朝我们招手。
第三段路线,是“小树林—山脊徒步—小树林”的交替路段,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片小树林需要钻进钻出,路线的明显程度也因跋涉人数较少而显著降低,建议每支徒步小队中至少有一名裸眼或矫正眼视力5.0以上的同事打头阵,避免误入树丛深处,惊起一窝马猴。
大概在第三和第四片小树林间,有一段山脊徒步危险系数较高,在横风肆虐时不建议逞强通过。这段路倒是能印证马大师“脚下是路,脚边是悬崖,veryexciting”的说辞,虽然上次大师独自一人止步了海拔最高点。
钻出最后一片小树林后,眼前便是一段似乎专为庆祝爬登完成、颇有仪式感的一块长约50m的宽阔的爬坡路段,给予精疲力竭、饥肠辘辘的徒步者们最长的契机,感受一步步接近胜利的喜悦感。直到最终抵悬崖边,岛中风光尽收眼底,然后站起来,凹造型自拍留念,然后坐下,开始吃橘子。
坐在悬崖边感受冷风胡乱的吹,有时心里也会突然想,如果毛岛有极限运动爱好者,想必平顶山顶,应该能够成为地标般的存在。
09
彼得博思人头山
山峰档案
官方名:PieterBoth
路线起点:LaLauraTopRankSportandEnvironmentClub
活动亮点:徒手攀岩、飞来石
往返耗时:4小时
路线难度:★★★★★
路线强度:★★★★☆
沿途景致:★★★★☆
彼得博思人头山,应该是最让笔者一言难尽的山了。
Google百科中毛求的第二高峰。
筹备计划最充分,甚至怒斥资千百卢比购买绳索为之一战的山。
第一座在几乎迷路后,错进错出挑战了极限路段的山。
第一座没有实际意义上登顶的山。
还有主管非官方认证的,十年账务共享中心下,第一批挑战的中方。
彼得博思人头山,整体平均坡度冠绝毛岛五岳之首,基本上全程都在爬升,没有太多迂回平缓的盘山路段。起点为一块足球场,终点位于山顶飞来石底座下,根据里程碑可以分割为3段——乡间徒步路段、树林爬升路段和冲顶路段。如体力允许,2小时内可登顶。
乡间徒步路段,从足球场到水牛点,约莫10-15分钟的平地跋涉,适合拍照,适合唠嗑,适合涂抹防晒霜。在山脚下可以看到即将攀登的路线全景,感受山顶飞来石的气势,如果运气好,还可以在路段的重点,和某些不知道是水牛还是*牛的物种亲密接触,彼此致以共属哺乳纲下的生硬问候。
树林爬升路段,从水牛点开始,在笔者不甚清晰的印象里,树林爬升路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林间穿行路段,与平顶山最后一段山顶徒步的路况比较类似,且头顶上笼罩着树荫,一年四季杜绝阳光直射的可能,简直是笔者此等山野粗人的福音。另一种则是攀岩路线,难度与莫奈山后半段垂直阶梯难分伯仲,且路线数量更多,掐指一算至少有3到4处,加之路线条件更复杂,裂缝与仰角齐飞,溪水共淤泥一色,如果当天为价格不菲的浅色着装,恐怕心头要滴血好一阵子了。
虽说树林爬升路段地形复杂且技术含量高,但至少路线还是很清晰的,在抵达鞍部观景台前绝无误入歧途的可能性,诸位均可以聚焦于路线本身,感受自身体内的咸鱼气息。至于为何要加上“抵达鞍部观景台”这一时间状语从句,答案想必早已呼之欲出了——笔者团队在鞍部处迷路了,还在探路过程中误打误撞感受了列宁在《登山》一文中的同款惊险,附带感受了下老天馈赠的一份山雨套餐。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困在鞍部进退维谷的小分队,赶巧撞上了由本地人组成的小团队。眼见的他们自鞍部往下行进了大约20米,再横切入了一条颇为隐蔽的路段,至此笔者方才大彻大悟,顿时领悟了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以屈求伸的哲学含义。
在本地团队关键的一步指点迷津之下,加之迷路期间的韬光养晦,最后一段的冲顶路线就显得格外手到擒来。至多10分钟后,笔者一行便抵达了飞来石底座下。
笔者仔细端详了一番飞来石底座,倘若要爬到最高点,那么不可避免就需要完成这段粗略判断难度系数为5.9的裂缝攀岩路段。如果时光倒转回大四,在一体的岩壁下,背后系上一根结识的保护绳,想必这段路程不该成为笔者一行前进的阻碍。然而,在大洋彼岸的毛岛,在山风凛冽的彼得博思,这段距离毛岛之巅仅有一步之遥的FreeSolo,笔者却终究没有往前更进一步。
在飞来石底座下的一块小空地里,笔者一行继续着一如既往的凹造型摆拍一条龙。休息时抬头看到峰顶飞来石上有些鸟儿起飞盘旋又降落,未登顶的不甘忽就释然了,或许在伟大的自然母亲造物当初,毛岛之巅,那就是设计出仅属于飞鸟的栖息之所。神圣而威严的大自然塑造出这样*斧神工的彼得博思人头山,却又别有心思设置了这一条于常人而言如同天堑的裂缝,此间的寓意不再隐晦。就像当年云南毕业旅行中,藏民导游讲述的那座梅里雪山神圣的故事,那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人类时时刻刻都不该失去。
(未完待续)
后记:期待21年解锁更多未知。窗山、双子山、斑竹山……不论何年何月,山,都在那里等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