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业治疗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期末,不常更帖,一是疲于复习,二是……大概,是因为没有每天固定的内容可记录吧。突然发现,搁笔时间久了些,心里便催着自己该写点什么。又想起好几天前一位朋友在某篇教学记录帖下留言,说是想看点除了教学之外的文字。内心感动,便将这话语常挂心头,像夏风轻拂窗前铃铛,悦耳又悦心。我的生活,除却教学,归于自己的不说练字,就只有看点闲书了。(推荐一首好听的歌)只是近来繁琐细碎事情太多,看书慢之又慢,实在不能像以前那样读完一本书再写一篇读后感。很多时候,读得热血澎湃似有千言万语想记录,被各种事情一干扰,便心生倦意,懒得动笔。最近在看一本书,叫《经典之外的阅读》。是一本没什么用的书,跟教学无关,而且题目上也可看出,跟“经典”无关。可能还真没谦虚,说它是“正统之外的阅读”,或许都行。作者是徐贲,度娘说他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不能说这本书写得有多好,只是作者在这样一个位置,有点像“局外人”,他可能可以更加客观,也可以更加“大胆”,同时言论表达上更为不受某种外界控制,所以说出了别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出口的话。这是一本读后感的集结,分成四个主题:“人性”、“梦魇”、“暴力”、“挣脱”。可以从题目上看出个大概文风,“沉默中有明白的声音——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只是读书便是读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每个人的阅历与知识水平上的,所以虽然是读后感,倒不如说是作者借着某本书挑出一个主题,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想法虽是他的,但又因为我有着自己的认知,所以读来便只是读出了我自己这一份,再在此记下,也只是确确实实我从他从书中读出的东西读出的东西。这个作者很喜欢“说话”,因为他的前言部分就有20页。不过,这些洋洋洒洒或许你也会喜欢。“在人的直觉感受中,恶是超越道德极限的‘不善’和‘邪乎’,人对恶的本能情绪反应是厌恶和恐惧。恶也是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人怎么可以这样?’因此,人们经常把恶与非自然界的‘魔’‘*’和‘妖’,而不是自然界的普通动物联系在一起。”我第一次读到这一段话时,是停下来,一时说不上来,但就是好像有人把一样东西换了个摆放的位置,让人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样一件平时已非常熟知的事物。“恶不是一个超现实、超自然的存在,而是极端不把人当人的现实制度罪行。无论是把‘有用的人’当作多多益善的‘螺丝钉’,还是把‘无用的人’当成废料来处理,都是不把人当人,都是把人当成多余之物,都是对人的绝对非人化。恶便是这种非人化的集中显现,它的可怕在于它总是发生在看似正常的制度和社会里,成为一种在不知不觉中把人变成要么是施害者,要么是受害人的制度力量。”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从刚才的“若有所思”直接转到“目瞪口呆”了,毕竟我从小到大都以为自己是颗“螺丝钉”啊,这种思想有些颠覆我的三观。不过再细想一下,明明心里暗自欢喜,到底是颠覆,还是如拨开迷雾寻得真我,还真说不清。隐隐觉得,他只是说出了我们心底里一直不确定的“揣测”。如果按着这样的话风,很多事情不容细想,“以学生为主体”,是谁说的?是谁决定的?“决定”的背后,是不是“学生”亦或“老师”,都不过是任其摆布的“棋子”?“恶的最显见的形式是直接暴力,包括杀人、酷刑、残害、镇压,然而,恶也同样渗透到各种相对隐蔽,因此容易被忽视的文化和制度性间接暴力之中。”研究和平理论鹅著名学者约翰·加尔顿把暴力定义为“任何使人无法在肉体或是思想上实现它自身潜力的限制”。暴力可以区分成“直接暴力”“结构性暴力”和“文化暴力”三种形式。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他怎么能说这种话”,不是说惊讶作者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而是这些言论,居然能白纸黑字“流于坊间”。记得有一次,我写过一篇小文,发在某个社交平台上,结果因为WG两字,不予发布。好像就是在说“这种事儿也是你能讨论的?”,也对,我这样一介平民管好三餐四季就够了。有些话不能乱说,不止不能说,也不能乱想。“迫于这样的害怕,人们对‘敏感’事件、议题、人物保持集体沉默,共同参与营造一个充满谎言和犬儒主义的假面社会,并投入一种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扮傻游戏。”其实很多时候“沉默”不是指不出声,当下网络社会,各种声音纷扰,但是大家也可以选择性沉默,即有些话不说出口甚至于选择性不去思考不去正视。当然,可能很多人并没有那样的思考与意识,但总也有些人在刻意逃避,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所以便摒弃那些与看上去正常的思想格格不入的脑中瞬间的迸发。阿克顿说,“每一件秘密的事情都会变质,即便是正义的行*也不例外。任何一件不容讨论,不能公开的事情都是不保险的。”作者徐贲说“沉默文化的原则也就是其守密原则,而守密的委婉语‘纪律性’‘不造谣,不传谣’都不过是一些‘遁词’。”当我看到加上引号这几个词的时候,火山正好不小心喷发。我想他是可以换个词,或者换种说法来解释这个想法的,只是他不想,也有可能是没办法。因为有些人已昏昏欲睡,如果不用铜锣,是醒不过来的。所以才要这样近乎直白地把“暗示”放在人面前,你看,你看,你看清楚了吗?对不起,我看清楚了也只能沉默。因为沉默可以看上去“平淡又幸福”。今天星巴克要戴口罩了,便有了第一次喝瑞幸……口罩得囤货了……还有吗?没了吧。还有吗?没了。我的脑子空空,像个倒得底朝天的空瓶。“普通人凭借常识本能,害怕自己与别人在想法或行为上有什么不同,害怕言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应该是转瞬即逝的自我误会,因为我们就像鱼活在水里是不会知道自己活在水里的。况且我们总能给自己找乐子,就像第9篇《自由与奴役——爱到死·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一文中说到的“《美丽新世界》里的‘索麻’——一种并不令人亢奋,而且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除了可以是一种真的‘快乐药剂’,还可以象征任何一种普遍令人上瘾的,廉价又肤浅的快乐享受。索麻提供的是一种逃避注意的快乐,它既不给人带来崇高精神和智慧的愉悦,也不能使人获得自由思想和艺术创造的丰富满足。这种快乐让人在没有自觉意识的状态下,因受周围人群的感染而愉悦和陶醉,使人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让人想到“抖音”,刷刷刷,刷到你眉开眼笑,轻而易举快乐半天。这种算不算肤浅的愉悦?某年春晚,倒是大推这个软件。挺令人诧异的,也有些不解,但是也就随它去了。大概,大概就是贴近人们生活吧。但是稍一细想,又会不会是某种索麻的“推销”?毕竟,绵羊比野狼容易圈养。不过绵羊里头也要注意驯服那些领头羊,不然还是容易出岔子。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在他的经典之作《宣传:人的态度形成》中指出,许多人以为,一般大众的知识程度不如知识分子,所以比较容易受宣传影像。然而,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现代社会中最容易受宣传影响的其实是知识分子,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知识分子吸收二手的、无法证实的信息神话比一般人来得多;第二,他们总觉得需要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格外需要借助宣传提供的一些现成看法;第三,他们会把不知不觉中接受的宣传误以为是自己的“独立判断”,自以为是,往往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对宣传的说法添油加醋,标新立异。哈哈,读完这三点,完全可以往自己身上靠了。社会舆论导向总是被那些知识分子影响着,所以得让他们说该说的话,或者就让他们闭嘴吧。这是一本蛮不错的书,我也只是看到页,还得继续往下看。只是觉得应该把自己的一点点想法记录下来,可能过几年再来看也会觉得可笑至极。但是,总应该捕捉任何一处的小浪花,你也不知道哪一阵风吹向光明一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