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中还有一个知识点,是国内观众颇为陌生的领域:
女主角哈蒙吃的那个“镇静剂”是个什么玩意?
机缘巧合,一个月前笔者阅读了部分国内外关于“美国药品泛滥”的材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冷战期间,共产主义在美国的蔓延、两极竞争下中小学教育强度提高、美国药品管理制度的缺陷,共同造就了美国长达数十年的精神类药品泛滥。其中最致命的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等,如今已经永久的被列入了*品的黑名单,次一级的安非他命等药物转而被被严格管制。
而哈蒙磕的那个药,第四集有过露脸是Librium——利眠宁,虽然名字像是安眠药,但实际是缓解焦虑的精神类药物。跟那个时代大多数drug一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有组织有预谋地给全国小孩嗑药,主要让他们上课的时候别吵闹,而其中一部分药品,如今被用于治疗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故而,,无论是时间还是药效都对的上,剧情上可以说得通。
有别于茫茫真正的多巴胺系统*品,Librium长期吃吃不死人(蔗糖也吃不死人)。所以直到今天,它和利他林等一票药物还躺在精神科医生的处方药名单里。
也正是因为有剧中那种(仿佛能够)提高女主智商的作用,现如今,利他林、莫达非尼(相当于超强级别的咖啡因)、阿德拉(安非他命缓释剂)等一众精神类药物,被视为“聪明药”滥用于美国校园和职场。年《哈佛商业评论》一篇文章,讲述了聪明药在精英高校和精英职场滥用的占比——很一致,都是20%左右。
顺便说一句,科比尸检时,体内检出了利他林。
内网也有相关科普材料,天平两边各说各的:
一方面,对于真正的ADHD患者,服用精神类药物是最优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没病想提分的考生,“聪明药”被描写成洪水猛兽,吃人魔王。
它作为ADHD药品那一面就不说了,国内科普材料对聪明药的担忧主要有三点:
1、获得性ADHD,就是你本来没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药吃多了反而得病;
2、成瘾并诱导吸*,就是你觉得处方药劲不够,转而去寻找真正的drug;
3、国内黑市骗钱。相比于1和2,笔者个人觉得3反而没什么。
要说回题目了,《后翼弃兵》里一个很不好的暗示:
看懂了么,美国人完全没有国内科普材料的担心。
刚才提到的《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虽说被国内引用最多的是“聪明药在常青藤校园滥用率高于20%”那个数据,但文章本身讨论的其实是:
如果聪明药对人体没有副作用,那么
靠药物获得的不正当竞争优势,是否是道德的并有利于全社会的?
后翼弃兵跳过了这个思考,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任何领域能战胜苏联,都可以不择手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