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生活
城市
视觉
格拉索
“笑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
这是个有趣的平台
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这里
不擅实体店砍价的青妹
一向热衷于网购之道
只觉得简便又轻巧
然而最近看到一则消息
让青妹开始怀疑人生
大数据也会“杀熟”,你知道吗?
在一次外出订酒店的时候
青妹惊讶地发现
自己经常使用的账号
和同事没使用的账号
在订购相同酒店时
价格差距近50%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这并不罕见
先前也有网友遭遇过类似的事情
“廖师傅廖师傅”作为熟客
通过某平台预订酒店的价格
常年为元左右
可通过朋友的新帐号查询
发现元一晚
用自己的帐号再查,还是元
“大数据杀熟”,让你不知不觉就多花钱
并不只在住宿方面
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
在交通出行中出现得最多
你打车的常用路线
会比第一次乘坐的用户更贵
对此有网友还做了测试
相同的路线
在自己账号上要比新账号贵
买飞机票
每刷新一次
价格就会上涨一次
看的次数越多越贵
换个账号要便宜不少
不仅是交通
购买电影票时就更常见
相同的电影
常用用户比新用户贵
相同电影相同账号
再次浏览比先前贵
网友
遇友随缘爆料说相同电影,同一场次
在她办完优惠卡之后
反而涨了10元
办了会员卡还比没办卡的贵?
不仅一位网友如此
其他网友也有这样的经历
“杀熟”在网上购物时也有体现
开通会员优惠,优惠在原价
相同的物品
会员显示原价为76.9元
其他人显示原价为71.9元
而购买价格没有变化
这种“杀熟”不仅存在于不同顾客
还存在于不同手机
有网友发现在苹果端视频会员价格
比安卓端视频会员价格贵
连续包年价格相差:40元
连续包月价格相差:13元
连续包年价格相差:30元
连续包月价格相差:4元
很多人都离不开网络消费
但如果在方便快捷的同时
却无形中陷入“大数据”的圈套
那无疑是利用消费习惯进行一场“杀熟”
对那些习惯在单一平台消费
和青妹这种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来说
这实在是防不胜防
大概很佛系吧,都不“杀生”
而很多网友对“杀熟”表示不惊讶
称这种事情其实早就有了
最早要追溯到亚马逊
在年一个差别定价“实验”
当年,有用户发现《泰特斯》的碟片
对老顾客的报价为26.24美元
但是删了cookie后
发现报价变成了22.74美元
这件事情的曝光
让亚马逊面临消费者如潮的谴责
最后CEO贝索斯亲自道歉
称一切只是为了“实验”。
那到底怎么形成的呢?
所有的app都会让用户同意《隐私协议》
不同意则不能使用其功能
而大家都知道要我们的隐私信息
就是为了做大数据分析
你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
青妹给妈妈买了件衣服后
之后推荐的都是中年服装
这就是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
给青妹提供订制个性化服务
是为了让青妹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这似乎省去了自己翻找的麻烦
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然而,不仅会订制个性化服务
还会订制个性化广告!
比如青妹搜索过某一商品后
此后会一直跳出相关系列产品的广告
不仅如此
还会根据你的消费特点
订制个性化价格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杀熟”
而“大数据杀熟”不是简单的商家给新用户一个价钱、老用户一个价钱,而是针对个人,随着他购买次数变多,获得的数据越多,商品/服务会变得越来越贵。
有专家分析道:
一般的算法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看他购买的商品在所有的三级品类中价格的排序是怎样的,比如他购买的钢笔在所有钢笔商品中的价格排序是怎样的。比较好的算法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