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是继传统海洛因、大麻以及合成冰毒之后的新型实验室毒品,又称为“策划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调整得到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甚至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的效果。
有许多新精神活性物质未被国际禁毒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且给公众健康与社会秩序造成威胁。由于其理化属性、精神作用更强且有许多未被列管的特点,以合成大麻素为代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呈泛滥态势。
目前根据结构特征,新精神活性物质主要分为九大类:氯胺酮及苯环利啶类、卡西酮类、苯乙胺类、合成大麻素类、色胺类、哌嗪类、氨基茚满类、植物类和其他类。
苯环己哌啶类
主要指包括苯环己哌啶及衍生物,苯环己哌啶又名普斯普剂(PCP),原是一种兽用镇定剂。PCP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服用产生类似巴比妥类镇静剂相似麻醉效果,中剂量产生感觉障碍,痛觉缺失,大剂量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由于苯环己哌啶具有廉价、易得、快感强的特点,吸毒者称之为“天使粉”、“火箭燃料”、“和平粉”。
卡西酮类
该类物质主要是卡西酮的衍生物,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
过量或长期吸食会引起严重的大脑损伤,可能导致精神错乱、自残及暴力攻击他人,吸食方式以口服为主,也有鼻吸、注射、混合饮用的。
苯乙胺类
主要包括苯丙胺衍生物、二甲氧基苯乙胺衍生物两类。苯丙胺衍生物类似于冰毒的兴奋作用为主,二甲基苯乙胺能产生强烈的致幻作用,持续时间长。
苯乙胺类毒品多是粉末口服,2,5-二甲氧基苯乙胺的衍生物类一般吸附于类似邮票的纸片上含食。
合成大麻素类
合成大麻素是一种类似天然大麻素的人工合成物质,合成大麻素的精神活性有的比普通大麻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吸食该类物质后会出现精神恍惚、头晕呕吐、致幻反应,过量吸食会出现休克甚至猝死。
市场上以Spice、K2、AKB48、Sensation等名字流通。
主要以电子烟油、饼干、香烟烟叶作为载体。
哌嗪类
该类物质一般为苯基哌嗪或苄基哌嗪的衍生物,具有类似与甲基苯丙胺和MDMA的兴奋和致幻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哌嗪类毒品常以聚会药物出售,多是片剂和粉末,主要通过口服吸食。
色胺类
色胺类物质是“零号胶囊”“火狐狸”“死藤水”“麦角酸二乙酰胺(LSD)”等毒品的主要成分,吸食后能使人体产生强烈的幻觉,以胶囊、片剂、粉末、液体等多种形式出售,以口服、鼻吸、抽食、注射等多种方式吸食。
植物类
该类别包括恰特草、鼠尾草、帽蕊木、卡痛叶等含有精神活性物质的植物。
其他类
包括苯环己基胺、镇静类等多个类别,分别具有麻醉、镇静等作用。
警惕新精神活性物质
截止目前联合国认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达到种,我国目前列入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达到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设计的出发点就是逃避法律监管,通过不断研发升级,以赶超监管速度来规避法律制裁,这也导致管制速度无法跟上毒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自从年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不少毒品交易网络从线下转移到网上,通过快递进行运送,这使得毒品销售更加隐蔽且易得。新精神活性物质伪装性极强,不法分子会包装成普通物品、食品、饮料等。在过往,年轻人追捧的“咔哇”网红饮料含有y-羟基丁酸,“上头电子烟”当中含有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在一些“KTV”“酒吧”等娱乐场所,不法分子往往借交友、娱乐等便利向使用者推荐花样繁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看似“人畜无害”的产品外表下,让使用者不知不觉沾染上毒品。
为了预防民众无心之失染上毒品,这需要提高民众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认识,需要在毒品宣传中加入新精神活性物质。在过往毒品宣传主要集中在第一代与第二代毒品的认识区分,民众对传统毒品认识较为清晰,然而面对伪装性极强,且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民众认识明显不足,这也使新精神活性物质更有可乘之机。
在新精神活性物质制作过程中,许多是通过对化学结构进行修饰得到与毒品类似的物质,这给毒品检测技术方面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情形下,迫切需要对法医毒物方面进行不断的投入,改进毒品检测技术与升级毒品检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