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说到食品添加剂,人们首先会想到这些。不少人因此“谈添加剂色变”。
事实上,它们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属于食品非法添加物。
非法添加物,当向食品加入的添加物不在GB及其相关补充公告内容中,或虽然在该范围内但超过范围使用或超过限量使用时,这类物质就成了非法添加物。
非法添加物的使用完全背离了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原则。如为食品“化妆”的苏丹红、碱性嫩黄、美术绿、玫瑰红;如可使凉粉凉皮吃起来口感筋道、使人轻则呕吐重则致癌致死的硼酸硼砂;如为了驱赶苍蝇,防止火腿生虫生蛆,火腿在泡制过程中竟大量使用的敌敌畏。此外,还有不少非法添加物出现在养殖环节,比如镇静剂被用到猪的身上。
“海克斯科技”原本是游戏用语,特指一种魔法和科技融合的技术。不久前,一些短视频博主将一些所谓“化腐朽为神奇”的食物制作技术称为“海克斯科技”,揭露了用奶精粉和植脂末调配的奶茶,用碎肉和边角料压制的牛排,用明胶片、植脂末和糖浆炮制的燕窝……相关短视频爆火。
纯天然不代表高品质,传统工艺也不代表安全。纯天然古法食品往往保质期很短,变质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大家最常用的调料——盐和糖,都是历史悠久的“防腐剂”,传统的咸鱼、蜜饯,就是靠大量盐、糖来延长保质期。但盐吃多了会增加罹患高血压的风险,糖吃多了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古法制作的咸鱼、蜜饯都算不上健康食品。传统古法生产酱油是露天晒制,酱缸生蛆很常见,很多人未必能接受蛆虫这种“纯天然”蛋白质;又因为靠盐防腐,属于高盐食品,也算不上健康。
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是指符合国家标准对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要求,且符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如染色馒头里面的柠檬黄,或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量,也就是常说的超标,或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如用香精腌渍鸭肉伪造牛羊肉等,都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除了安全性,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还涉及以次充好、造假等。比如用鸡精加乳化剂冒充真正的鸡汤肉汤,不会造成安全问题,但却是欺骗消费者和不公平竞争行为。
“零添加”等字样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将食品添加剂“妖魔化”,加剧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恐慌,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利用“零添加”迎合消费者心理,提高价格,还有不正当竞争之嫌,扰乱食品市场竞争秩序。“零添加”食物可能存在一定隐患,比如少了防腐剂,食物更容易变质,进而带来健康风险。尤其是不能一次性吃完的食品。
食品中可能可以做到“零添加”,但是制造的过程中不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可能的。比如,如果牛奶的热杀菌措施完备,而且最后包装密闭效果非常好,可以不添加防腐剂,可是在灌装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要经过食品添加剂对包材表面进行杀菌的。虽然没有把食品添加剂直接加到食品中去,但是食品添加剂里有一类叫作加工助剂,用来处理包材。
市场监管总局于年、年就《办法》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年第二次征求意见时,《办法》中拟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
没有乳酸杆菌就不能生产出酸奶;没有盐卤就做不出豆腐;没有食品添加剂,人类就没有更丰富的食品。生活中常吃的香草味冰激凌中的香草味就是香兰素,属于香精;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属于防腐剂。如果不加食品添加剂,很多食品保质期缩短,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保存不当还会导致食品腐烂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管理非常严格。目前,全球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数量约种,我国仅有多种。
我国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两个及以上国家使用的添加剂,我们才会启动评估,决定是否使用。
我国在设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时开展的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会考虑不同年龄、地区、性别的人群一天吃多种食品且长期食用的情况。因此,食品添加剂在规定的范围和用量下使用,不会造成摄入过量,也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消费者应通过大型超市或商场等正规途径选购食品,尽量避免选择颜色、气味和质地异常的食物。如想要了解预包装食品中都有哪些添加剂可以直接阅读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根据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标签上应当标示食品添加剂,便于消费者在购买时更清楚地了解产品中的添加剂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