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图》引出人类面对的三个世界
下面看看画稿左下中角的人物,仍然是那批画稿。这个人物从哪里来的?我提的第二个问题:自然景观与人物有着怎样的关系?自然景观这是一片秋林,上边有一只鸟,这个人物左手夹着一个什么?弓箭,后边的人拿着武器跟在他后面,这两个人是不是他的随从?这样的《秋林试射图》中这样的人物主体被构建在一个什么呢?是在一个郊外打猎,猎射这样的一个语境中,也就是说人物发生的意义在郊外的猎射中,围绕这样一个意义看这个人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是非常贴切的到郊外打猎的人,这个时候请大家注意观看的一个改变,这个人物形象是什么样?并不取决于这个人物形象本身,是取决于这个人物形象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我们会看到《秋林猎射图》,这个人是秋林猎射的一个人,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当作一个语言的发音,这个发音的意义在这个图构建里边是构建了一个打猎的人。所以我要问左下角的人物从何来的呢?左下角的人物原来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这个人物在这批画搞中有同样另外一件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请大家注意这三个人,看到了吗?实际上《秋林试射图》的人就来源于这个画稿,这个局部,请大家注意除了来源这个局部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后面两个人跟的位置发生变化了吗?请大家注意这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乍一看这三个人你要是绘画史经验不足的话,联想不到跟那一件作品的关系,但是我们在同一批画稿发现了以后很有意思在于这个画稿这个母本,这件作品现在藏在故宫,被确定为唐人的《游记图》,请大家看这件作品,是不是这个作品的这一部分?这个作品后边两个是这一张图发表的这个部分,这张我有必要开始讲,我用的这些发表的图片,溥心畬临摹有很多,我在这次所用的所有图片全来源于一本书,马上后边来说。这本书在发表的时候,《游记图》分成两段来发表。 我们注意在稿子中的题位置发生了变化,表明在临摹的过程中曾经发现过位移,这个图的背面,这个后半截,这个书的另外一页,我们会发现刚才我们讲的原来《游记图》没有秋林打猎的人的任何意思,更像一个战场归来的这一组人。我们会发现修辞和意义实际上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人类面对的世界有三个:一、世界所谓物理意义上的世界;二、世界被表述过,在人的世界中被表述过的世界;三、人这个个体和这个被表述的世界发生怎样的意义关系。正如吃饭,作为一个猪吃饭也是一次真实,人作为一个描述我要吃晚饭尽如人的描述吃饭,我吃这个饭的意义是干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中这就叫生产力再造的一个根本的消费,很遗憾的是人永远是要搞浪费的消费的,所以人的生产永远是浪费性的生产。今天消费主义的生成正是这种浪费的景观下所产生的一个结果。同样的道理修辞作为一个人所面对世界被表述过的世界以后它和人在修辞中的意义是经常发生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