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酒,它很“厉害”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还含有水、酸、酯、醛等化学成分。乙醇是镇静剂,同时也是全身非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主要效应是分级抑制突触传递,首先是大脑皮层、其次为脊髓,最后为延脑。若饮酒量不断增加,乙醇在体内血液浓度也会不断增加,可相继出现兴奋期、运动失调期和昏睡麻醉期。由此可见酒的“能耐”可真不小啊。酒和药“碰撞”后,不是沉默就是爆发?酒(乙醇)和某些药物同服,可使药物发生药效或药动学方面的变化,可导致药物作用较弱、或者药物作用增强、药物中*、甚至死亡,所以酒前酒后,要慎重用药啊。饮酒后,乙醇迅速通过消化道的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少量未被代谢而通过呼吸和尿液直接排除体外,大部分通过血流到达肝脏后,先被乙醇脱氢酶(ADH)氧化为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乙醛迅速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CO2和H2O,另外,在肝脏中乙醇还能被细胞色素PE1(CYP2E1)酶分解代谢。某些药物可通过作用于ADH酶,产生乙醛的堆积,导致严重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如双硫仑反应)。CYP2E1也参与较高剂量的乙醇的代谢过程,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可通过竞争性抑制,从而抑制CYP2E1的代谢,导致某些药物在肝脏代谢减少,血药浓度增加,容易诱发药物不良反应;而长时间酗酒则会对其产生诱导效应,导致某些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增多,血药浓度减少,药物作用较弱,原有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真所谓酒和药“碰撞”后,不是沉默就是爆发,真真让你招架不住啊。喝了酒,哪些药物碰不得?小编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搜集了明确不可与酒同时服用药物如下:1、解热镇痛药:酒与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类同服,乙醇可抑制血管前列环素的合成,以及乙醇会增加阿司匹林对胃肠黏膜血流量、充氧量和完整性的影响,可诱发溃疡急性出血。对乙酰氨基酚经由CYP2E1和CYP3A4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代谢的。慢性饮酒会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性风险,其机制主要是乙醇诱导CYP2E1,增加了对乙酰氨基酚转化为*性代谢物N-乙酰对苯醌亚(NAPQI)。因此在服用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时禁止饮酒。2、镇静催眠药和抗过敏药: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安定、硝西泮、利眠宁、三唑仑等精神安定药,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如与酒同服,轻则使人昏昏欲睡,重则使人血压降低,呼吸抑制而死亡。(感冒药中多含有抗过敏药)3、抗菌药物:如头孢类抗菌药(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拉啶、头孢曲松、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等)、莫西沙星、呋喃唑酮、呋喃妥因、氯霉素、酮康唑、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灰*霉素、酮康唑、酰胺类等药物,可抑制乙醇的代谢,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还可能诱发Wellens综合征(一组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抢救不及时,会死亡。红霉素是由CYP3A4代谢,且是CYP1A2和CYP3A4的的强效抑制药。可导致乙醇在体内血药浓度增加,容易诱发酒精中*、肝脏损伤。4、抗心绞痛药:如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等血管扩张剂,服用时饮酒,可引起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剧烈头痛、血压骤降甚至休克。5、降压药:乙醇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及血管运动中枢和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如酒后服用降血压药将使小血管更为扩张,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血压骤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昏厥,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却会增加舒张压和收缩压,容易诱发跌倒及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6、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阿片类药物、苯二类、巴比妥类、抗抑郁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从而加强乙醇的临床效果,反之亦然。7、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就是心律失常,所以对于这类药物与乙醇的一起使用,一定要引起重视。维拉帕米是由CYP3A4代谢,而其代谢产物去甲维拉帕米,则由CYP2E1部分代谢。两者相互作用,可导致乙醇中*或心律失常的发生。8、抗结核药:乙醇在体内的氧化过程可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增多可损伤肝细胞。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会增加乙醇的肝脏*性,引起*疸及肝功能减退。9、治疗心衰的药物:如地高辛、西地兰等,会增加机体对该类药物的敏感性,导致洋地*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0、平喘药:乙醇可使平喘药茶碱的吸收率增加,及茶碱缓释片中的缓释剂溶解,从而失去缓释作用,使得缓释体中的药物迅速释放而增强药效。11、胃酸抑制药:有文献报道西咪替丁、尼莫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和乙醇之间的有潜在相互作用,但有部分临床试验证明典型治疗剂量的H2受体拮抗药和质子泵抑制药对于乙醇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此类药物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溃疡方面使用颇多,而长期治疗过程中如需因饮酒可不停药。12、促消化药:酒的蛋白变性作用能使消化酶失活,可使一些药物失效,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多酶片等。13、利尿药:如依他尼酸、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它们能通过降低血容量,排钠排钾来降低血压。服用利尿药的同时如饮酒,酒类的扩张血管作用,会使人出现头晕、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14、抗血吸虫药:有文献报道静脉滴注或口服尼立达唑类药物者,可引起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发绀、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甚至休克(“双硫仑样反应”)。15、止血药和抗凝血药:酒可扩张末梢血管、抑制凝血因子,与止血药维生素K、安络血等相互对抗。乙醇可影响香豆素等抗凝血药对肝脏酶类的竞争,从而使其抗凝血作用增强,导致药品半衰期缩短,影响药效,如华法林。16、维生素类药:饮酒会使维生素A、D、叶酸、烟酸、B族等维生素类药吸收显著减少,影响疗效。17、雌激素类药:妇女服用雌激素类药后饮酒,其肝脏分解激素的速度延缓,从而使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在数小时内大幅度增加。经常饮酒,会使其他雌激素长期处于过高水平,使乳腺癌发病危险性增加。18、抗震颤麻痹药:金刚烷胺与乙醇合用可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头昏、头重脚轻、晕厥、精神混乱及循环障碍。乙醇与安坦合用可加强安坦的镇静作用。乙醇与溴隐停合用可增加溴隐停的吸收,影响其在肝脏代谢,出现溴隐停中*症状,恶心、低血压、腹痛不适、昏厥甚至休克。19、降糖药:如苯乙双胍、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胰岛素等,乙醇具有抑制糖吸收的作用,而降血糖药也主要作用于这些环节。酒后服降糖药格列本脲、二甲双胍或注射胰岛素,会引起血糖下降过快,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低血糖反应或者“双硫仑样反应”,若抢救不及时,有生命危险。此外,酒后服用苯乙双胍等双胍类降血糖药还可能引起乳酸中*。温馨提示酒(药)后多久可用药(酒),小编来帮你。网上各种资料会告诉你,喝酒的人应在服药前2日禁酒,直到停药7日后方可解禁。小编查阅了国内相关文献,我国饮酒人群平均单次饮酒的量为41.04g乙醇,人体6h即可清除完毕。即使是酗酒者每天饮酒的量为~g乙醇,一天的总量也可在1至2d内清除完毕,实际上应更快,因为体内乙醇浓度越高,其清除速度越快。日本的研究甚至指出乙醇在体内12h即代谢完毕。考虑到相关变异因素,将安全时间延长到3d可覆盖所有饮酒者的代谢情况。饮酒和饮酒后应用易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的安全时间间隔确定为3d是科学和合理的,将该安全时间间隔扩展到7d或更多将可能导致许多患者失去一些治疗选择,而这些治疗选择有时可能是最合理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