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剂类药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以为家如果担不起养育的责任,请不要 [复制链接]

1#

节日刚过,我钻进冷冷清清的影厅,看了这部《何以为家》,狠狠地被虐了一把。

直到电影结束,我的脑海中还一直回响着Zain对自己父母的控诉: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活得体面,能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这样激烈而冷酷的话语听上去像是出自成人之口,可明明眼前这个人就是一个孩子,有着稚嫩的面庞、清澈的眼神和令人心疼的倔强。

01

Zain从来都没有被当做一个孩子。

在影片的开头,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个小男孩充满辛酸与艰辛的生活:

他需要编各种各样的谎言到药店买镇静剂,只为了帮助父母贩药给监狱里那些药物成瘾的人;

他需要时刻担心自己的妹妹被父母卖给隔壁小卖部的大叔做“童养媳”;

他需要拿着自己做的果蔬汁到街头叫卖,搬运着沉沉的瓦斯罐,再将卖得的钱交给父母;

他需要从小卖部帮妹妹偷卫生巾,或是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充当妹妹的卫生巾,只为了向父母隐藏妹妹已经可以被当做“生育机器”的证据;

他需要为了父母的需求去上学,只因为母亲觉得上学是个“划得来的买卖”,因为“学校管吃住还能发一些东西回来”,而且“放学后也不耽误加班干活”;

他需要与父母及兄弟姐妹七口人挤在贫民窟破旧的房子里,只因为Zain的父母图一时之爽,没完没了的生孩子。

打工、赚钱、帮父母带小孩,这就是一个十二岁小孩的全部生活。

但在父母心中,Zain从来都不是一个孩子。

因为Zain的父母是非法居民,所以Zain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没有合法的身份证明,而他们的父母更不记得儿子的出生日期,也搞不清儿子的年龄。

在他们眼中,孩子只是他们的筹码和工具,是他们稍有不满就拳脚相加,随意辱骂的草芥。

写到这里倒是想起了电影《小偷家族》里的那句质问:

“生下孩子,就成为父母了吗?”

可这样的父母,仍然觉得自己满腹委屈。面对男孩的控诉,父母泪流满面的为自己辩解:

“我有什么错?我也是这么被生出来,也是这么长大的。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过我这种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

的确如此。

战乱、逃难、贫穷,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无奈的命运,可是,它们却不是为人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借口。

如果你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连自己讨生活都成问题,你可以选择不生孩子。

可一旦你将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就要负责任,不是吗?

最重要的是,你要给他们一个家。

它可以没有电视机、没有足够的床、没有完整的沙发,但它一定要有爱与温情,成为孩子乱世之下的庇护和归宿。

02

电影中的另一位母亲Rahil,似乎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和Zain的父母境遇相似,Rahil也一样贫穷、没有身份。但她会在打工间隙,躲在卫生间悄悄给孩子喂奶,也会在上班前将母乳挤出来留给帮助她照顾孩子的Zain,还会偷偷带走别人吃剩下的生日蛋糕给孩子庆生。

她会在孩子哭泣的时候拥抱他、亲吻他、抚慰他,抚摸他柔软的小手臂和卷曲的头发,把孩子举到胸前,任由他在妈妈的怀抱里肆意地撒娇。

母乳、爱与拥抱,这些Zain在自己的父母那里统统没有得到。他说,他听到过最温柔的话是:

“滚,你这个垃圾。”

这世界,并不存在因爱而生的暴力与辱骂,我只知道,暴力就是暴力,辱骂就是辱骂。

电影中Zain一脸生无可恋地任由父母推搡、咒骂的样子,不知为何让我瞬间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母亲踢踹3岁女童模”的视频。

视频被爆出后,这位母亲为自己辩解说,是因为孩子往马路上跑,她一着急便“动作稍大”了一些:“女儿是至亲,绝对受到最好的关护疼爱。”

但不久之后,网友便扒出了这位母亲为了让孩子配合拍照,拿衣架抽孩子、打孩子手的视频。

你看,即便没有电影中那样恶劣的社会环境,对孩子拳脚相加、随意辱骂、控制型养育这样的问题一刻也没有停歇。

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可以讲理、争辩甚至吵架,大部分人都会尽量避免上升到“暴力”。但唯独对孩子,“打”总是被赋予某种合理性。

“他太不听话了”、“打是疼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他打了同学,我打他是为了教育他”……

试想一下,如果你打的不是孩子,而是老板、同事、老公、老婆,那又会怎样?

当打骂、侮辱成为教养孩子的惯用手段时,只不过是在暴露为人父母的无能而已。

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所以只能打骂,用恐吓、威胁、震慑去制服孩子。

扬起手的那一刻,我们早忘了孩子也是一个人。

与我们平起平坐的人。

03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理解Zain最终将父母告上法庭的原因和心情。

是的,面对这样的父母,Zain绝望之极。

当他得知刚刚初潮不久的妹妹因怀孕大出血而死亡之后,他决定要给妹妹报仇。带着满腔的愤怒,Zain用刀捅了妹妹的丈夫。

因为伤人,Zain入了狱。监狱医生通过乳牙判断,Zain当时的年龄大约为13岁。

在探监时,Zain的母亲宽慰他:“上帝夺走你一样东西,会给你另一样东西作为回报”。

此时,她的肚子里已经又怀了新的生命。

在她看来,死了一个妹妹算什么,再生一个孩子不就好了吗?

那一刻,Zain一定对他的母亲充满了恨。带着这样的恨,他和父母对簿公堂。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那个被母亲批评之后跳桥的孩子。

当许多人都说是孩子的心理素质太差,应该给孩子多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我却一直在想:到底他和他的母亲经历了什么样的互动,又或者他们平时是怎样的相处模式,才让孩子做出如此激烈的举动?

特别同意网友

大师兄_朱炫在文章中分享的观点:

“很多人一想起老板,就恨得不行,老板说我每个月发钱给你,你怎么可以恨我,他就大骂,说又不是我逼你发钱给我的,我也给你创造价值了好吧。

小孩也一样,说也不是我逼你养我,当初你们要我,也不是我非要出来。你们如果当时跟我讲,把我生下来,是要我给你们当龙当凤,被你们骂来唤去,那我可能就不会出来了。

你要真给小孩选一次,出生在哪个家庭的机会。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

“哪吒闹海,拔剑自刎,哪吒不是傻,哪吒是没办法。”就像孩子会以死相逼、会与父母对簿公堂,是不是也是逼不得已?

我们在忙着怪罪孩子的时候,或许更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亲子关系里,到底哪一环出了问题?

04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条件,但孩子却往往不是。

有一些孩子,在父母这里没有得到爱,却依然心怀有爱。

因为,人性中的温情,总是最难磨灭。

就像电影中的Zain,在遇到Rahil之后,将一腔爱意都给了Rahil的小孩。他给了这个一岁小婴儿最柔软的温柔。他为他买奶粉、冲奶、喂奶,环抱着他睡觉,在窗台上用镜子反射邻家电视上的动画片一边配音一边给小婴儿讲解。

即便是Rahil突然失踪,Zain流落街头,他也无法割舍对小婴儿的这份爱意。

Zain所渴望的,也是他给予的。

也许,我们有千千万万个理由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小孩。

但我们创造一个生命的前提一定只有一个:

爱这个生命,并且有足够的能力抚养他/她。

好在,电影的结尾,给了我们一丝希望。因为选择向媒体控诉自己的父母,Zain的遭遇最终得到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