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剂类药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个月的婴儿间断抽搐30余天,拿什么拯救 [复制链接]

1#

患儿,6个月,因“间断无热抽搐1月余“,1周前脑电图:右额少量痫样波,异常脑电图。血、尿代谢筛查:未见明显异常。2天前脑电图:异常脑电图,高峰失律,监测期间多次癫痫事件。

患儿从5个月起,最初主要表现为抽搐发作,为单次发作,逐渐转变为成串发作,持续10-20秒,后出现双目向右斜视,左上肢及双上肢上抬。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及病理反射未引出。

临床诊断为“癫痫性脑病:婴儿痉挛症”。口服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口服液1ml,q12h,氯硝西泮1/6片qd,患儿发作减少,程度减轻但未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因。

患儿原本在北京就医,由于无法及时在首都预约到PET/MRI检查,因此千里迢迢到上海来做PET/MRI。

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患儿只有6个月大。所以,当患儿家属来电要求预约检查时,就按照日程表尽快安排了PET/MRI的扫描。结果,等家属带着患儿来到中心时,大家都有点手足无措了,没想到,竟然孩子这么小!全景开展PET/MRI检查以来,可是从来没有做过月龄这么小的婴儿啊!

看到孩子这么幼小,担心检查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状况无法处理。护士长说人家大老远过来,就是信任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万难。于是,紧急从六院儿科找来了婴儿专用的细针和PET/MRI护理组一起三下五除二就把药物注射好了。

上图为PET/MR护理组正在完成扫描前的药物注射。

接下来,就是进行PET/MRI扫描,我们的技师在扫描过程中,密切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反复数次进入机房观察患儿情况,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扫描。

以上三幅图分别为矢状位、冠状位和横轴位的磁共振图像,提供了脑的解剖信息,同时可以观察脑发育情况,脑内有无异常信号(病变)。上述三幅图像上可以看到右侧额、颞叶有部分脑回较对侧小,但是无法确定是否为导致癫痫的原因。接下来,需要依靠PET的代谢信息来进一步判断了。

上图为PET/MRI的脑代谢PET图,为了便于识别代谢异常的区域,我们将代谢图调为伪彩模式。大家有没有发现异常呢?提示一下,左右对照,上下对照,可以发现问题。

接下来进一步重点观察上述区域的解剖及代谢情况:

以上两幅为磁共振图像,仅为解剖图像,没有PET代谢信息,虽然发现*色?处脑回较小,但是无法做明确诊断。

以上两图为PET/MRI融合图,既有PET的代谢信息,又有MRI的解剖信息,通过上述图像,我们就可以基本明确导致癫痫的原因和定位病灶了,低代谢区分别位于右侧额叶和颞叶。

本例患儿临床诊断为癫痫性脑病(婴儿痉挛症),在外院也已经做过了磁共振,为什么还要进一步做PET/MRI呢?

因为,临床治疗癫痫需要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特别是那些准备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结合fMRI-BOLD帮助可以定位脑功能区,手术时避免造成功能区的损伤。有时候即使高分辨率MRI也无法明确病灶,或者显示为多发解剖结构异常,难以确定真正的导致癫痫的病灶(致痫灶)。

上图为MRI,PET/MRI,PET同一层面的对照,右侧颞叶的FDG低代谢区一目了然。

本例中PET/MRI发现的低代谢脑区,位于右侧额叶和颞叶,考虑为致痫灶(发作间期)。此结果与近期复查的脑电图所示:“异常脑电图,发作间期,慢波活动,右侧额、颞区”是一致的。病因找到了,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了!无疑是挽救了患儿和这个家庭。

在此,衷心感谢上海全景PET/MR组的全体医生、技师、护士,此次检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几近完美,大家克服困难,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充分体现了全景的专业和人文精神,为他们点赞!为他们骄傲!相信他们会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小结

1、PET能够发现病灶,特别是那些磁共振检查阴性的患者,在发作期表现为高代谢区,发作间期表现为低代谢区,MRI相比CT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于神经系统的显示具有先天优势,结合高分辨率MRI可以发现脑内细微的解剖结构异常。PET和MRI两者结合,相互印证,准确定位致痫灶。

2、PET/MRI用于癫痫患儿检查的另一大优势就是:MRI没有电离辐射,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根据文献报道,PET/CT的辐射剂量很大一部分,约70%以上来自CT,因此从辐射防护的角度,应该尽可能的应用PET/MRI取代PET/CT。

3、除此之外,对于癫痫患儿来说,配合检查也是重要一环。如果患儿即需要做MRI,之后又要PET检查的话,一体化PET/MRI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这种“一站式”的检查,一种设备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减少了检查次数和全部检查时间。最关键、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减少检查前应用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和剂量。

欢迎咨询及疑难病例会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