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育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出生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出生后1个月~3岁为婴幼儿期;3~12岁为儿童期。小儿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的用药特点。
一
新生儿期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体内酶系统亦不十分健全,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儿童,更不同于成人。
01
药物的吸收
(1)局部用药: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尤其在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局部用药过多可致中*。可引起中*的药物有硼酸、水杨酸、萘甲唑啉等,应注意防止透皮吸收中*。
(2)注射:皮下或肌内注射可因周围血循环不足而影响吸收分布,因此,新生儿一般不采用。静脉给药吸收最快,药效也可靠,但必须考虑到液体容量、药物制剂和静脉输注液体的理化性质以及输注的速度。大多数静脉用药可由护士给药;但戊巴比妥钠、地西泮等作用剧烈的药物在使用时有可能引起急性中*,应由医师配合。另外,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少数药物较一般药物更易引起危险,给药更应慎重。
02
药物的分布
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成人为60%),较成人高,因此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例如,卡那霉素在早产儿中的分布容积较成熟儿小,因此血药峰浓度较成熟儿高,易造成卡那霉素中*,对听神经和肾功能造成影响。
影响药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的程度。新生儿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低,药物游离型比重大,浓度高,易发生药物中*。如新生儿使用苯巴比妥容易中*,是由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能力差,游离的苯巴比妥血药浓度过高所致。
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吲哚美辛、水杨酸盐、苯妥英钠、维生素K、安钠咖、毛花苷丙等,可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加。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形成完全,胆红素易进入脑细胞内,使脑组织*染,导致核*疸,甚至引起死亡。
此外,新生儿的组织中脂肪含量低,脂溶性药物不易与之充分结合,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也容易发生中*。
03
药物的代谢
新生儿的酶系统尚未成熟和完备,某些药物代谢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诸如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等生化反应能力弱,药物代谢缓慢,血浆半衰期延长,易出现*性反应。
例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由于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能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无活性的代谢物,导致血浆中游离的氯霉素增多,使新生儿皮肤呈灰色,引起灰婴综合征;
新生霉素也有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磺胺药、硝基呋喃类药也可使葡萄糖醛酸酶缺乏的新生儿出现溶血,所以新生儿用药时要考虑到肝酶的成熟情况。
如新生儿*疸不退,说明其肝药酶尚未发挥充分的解*作用,应及时给予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产生酶促作用,使胆红素排出,*疸消退。
04
药物的排泄
新生儿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滤过率较成人低30%~40%,对青霉素的清除率仅为2岁儿童的17%。很多药物因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能力低而影响排泄,致使血浆药物浓度高,半衰期也延长,易出现*性反应。此种情况在早产儿更显著,甚至可随日龄而改变。所以,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时间应适当延长。
新生儿肾功能的成熟过程需要8~l2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二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婴幼儿期的药物代谢比新生儿期显著成熟,但从其解剖生理特点来看,发育依然尚未完全,用药仍需予以注意。
1
口服给药时以糖浆剂为宜;口服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维生素AD滴剂等药物绝不能给熟睡、哭吵的婴儿喂服,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
2
注射给药。由于婴儿吞咽能力差,且大多数不肯配合家长喂药,在必要时或对垂危病儿可采用注射方法,但肌内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环不足而影响药物吸收,故常用静注和静滴。(同新生儿)
3
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烦躁不安、高热、惊厥,可适当加用镇静剂。对镇静剂的用量,年龄愈小,耐受力愈大,剂量可相对偏大。但是,婴幼儿使用吗啡、哌替啶等麻醉药品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应用。此外,氨茶碱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用时也应谨慎。
三
儿童期用药特点
1药物排泄较快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
2注意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儿童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还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后也易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
3激素类药应慎用。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等;雄激素的长期应用会使骨骺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
4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
例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因此,妊娠、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动物试验证实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幼年动物软骨发育,导致承重关节损伤,因此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01
严格掌握剂量,
注意间隔时间。
由于小儿的年龄、体重逐年增加,体质强弱各不相同,用药的适宜剂量也有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肥胖儿童比例增高,根据血药浓度测定发现,传统的按体重计算剂量的方法,往往血药浓度过高,因此必须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同时,还要注意延长间隔时间,切不可给药次数过多、过频。在疗效不好或怀疑过量时,应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来调整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
2
根据小儿特点,
选好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能吃奶或耐受经鼻饲给药的婴幼儿,经胃肠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
新生儿皮下注射容量很小,药物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故不适用于新生儿。
早产儿皮肤很薄,多次肌内注射可发生神经损伤,最好不用。
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可用肌内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切不可过快过急,要防止药物渗出引起组织坏死。要注意不断变换注射部位,防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引起血栓静脉炎。
另外,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药物很易透皮吸收,甚至中*。切不可涂敷过多过厚,用药时间不要过长。
3
常见的儿童禁用药物举例
药物禁用范围氯霉素新生儿磺胺类新生儿万古霉素新生儿苯海拉明婴儿甲氧氯普胺婴幼儿吗啡6个月以下幼儿芬太尼1岁以下幼儿四环素类8岁以下儿童
地西泮
14岁以下儿童喹诺酮类18岁以下儿童END▼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