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剂类药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麻醉好了,疝气却消失了,手术医生陷入纠结 [复制链接]

1#

星期五下午,原本计划分分钟搞定的一台疝气手术,却因为术中一个小插曲愣是耗时近两个小时才完成。

以前的疝气手术,一般都是选择疝囊高位结扎的手术方式,操作范围都是在局部,因此椎管内麻醉就可以完成。椎管内麻醉,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半麻”。这个麻醉效果,仅限于下半身。费用也低,因此广受外科医生和患者青睐。由于麻醉操作简单,术中也没有频繁加药的过程,因此我们麻醉也喜欢这样的麻醉方式。

近些年,由于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可谓无所不尽其至。小到阑尾炎、疝气,大到胃癌、直肠癌都有外科医师尝试。不仅仅改为腔镜下手术,就连具体手术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疝气手术方法,外科医师在镜下将一块补片缝在腹膜缺失的地方。就像用针缝衣服一样,把补片缝在肚子里面。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杜绝了疝气的术后复发。

为了给外科创造更宽敞的手术空间、也减少腹腔镜带来的腹部膨胀不适,这类手术几乎都在全麻下完成。从麻醉技术进步发展方面看,相当于全麻继阑尾炎之后的进一步胜利。一旦外科医师体验过无肌紧张的术区后,就有可能再也离不开全麻了。

这个小插曲,恰恰是因为麻醉后的肌肉松弛引起的。全麻过程中,为了便于进行气管插管和为外科制造松弛的手术环境,麻醉医师会为手术患者注射促使肌肉松弛的药物——肌松剂。肌松剂一旦起效,凡是存在骨骼肌的组织都会松弛下来。当然,由于心肌、血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以及子宫平滑肌不属于骨骼肌范畴,因此这些部位不会松弛。手术中,将不受影响继续工作。

当我为这患者注射了镇静剂、镇痛药物、静脉全麻药以及肌松剂后,顺利进行了气管插管。之后,我一边调着呼吸参数、一边观察着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变化。

一切就绪后,外科医师掀开患者身上覆盖的被子、准备消*。然而,在他信心满满地以为他很清楚手术部位在哪里的时候,他愣住了。原来,在病房还鼓鼓的大包却神奇地消失了。不信邪的外科医师,用手按了按患者的腹股沟区域,仍然一无所获。甚至,他都已经不确定地摸了摸对侧腹股沟。但是,显然目标不在那里。按照手术管理规范,外科医师要在手术之前做好手术部位的标记,而这个患者的手术标记就摆在那里。

突然消失的疝气,让他一时愣住。不过,他似乎很快明白过来,可能疝囊缩回去了。有很多疝,会在患者鼓气、咳嗽或者抬重物的时候出来,休息后就会缩回去。但这个疝,在他印象当中似乎没那么容易回去。毕竟,一大团大网膜死死地卡在那里了。

见此情景,我赶快提醒他:我用过肌松药,是不是腹壁肌肉松弛了,疝囊才缩回去的。猛然清醒的外科医师点头道:一定是这样。于是,他赶快联系他们主任,询问下一步处置,也包括手术是否进行等问题。

听到他说手术可能不做了,我还有一丝难办。因为,麻醉和外科是分不开的。这个时候如果不做了,那麻醉记录单可怎么填写啊?难道,在一个小时在手术室中,只有麻过去、再醒过来,外科什么都没做?

好在外科主任在手术继续进行,即便疝囊缩回去也要探查一下。万一疝囊内的组织发生了缺血坏死,也能够及时发现;另外,上一个补片,也能杜绝疝气以后复发。

目前,疝气的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和老年机体退化和腹部压力突然增加有关。一旦发现腹股沟区域,也就是大腿根部鼓起来,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是肠管突出到疝囊里,很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或者肠道梗阻。到时候,病情可能就很严重了。切记,一定要及时就医!

推荐阅读:

《全身麻醉期间过敏性休克带来的挑战》《围麻醉期全身麻醉突发过敏性休克的危害》《面对苏醒期躁动,如何从容应对?》《围麻醉期突发局部麻醉药急性中*》《围麻醉期应用丙泊酚突发性幻觉》点击“在看”,看看你的好友都在看什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