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1.html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行业评论类自媒体!
视频丨CC讲坛演讲者丨叶永安征集丨中医药行业热点评论及深度稿,投稿
传承中医智慧,守正创新
“西医撑得住,中医救得活”
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抗疫史
这场大考,中西医联手,我们打赢了!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38期现场演讲于年8月29日在北京以网络直播形式举行。来自北京医院、国家中医医疗队北京中医药大学援湖北总领队叶永安教授出席并以《西医撑得住,中医救得活,战疫下的中医大考》为题发表演讲。
叶永安:北京医院教授、国家中医医疗队北京中医药大学援鄂总领队、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是庚子年。
我们的记忆回到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武汉。年2月12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超过例,震惊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作为一名传染病专家,此时,我感到责无旁贷,应该去武汉。
随后,我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总领队抵达武汉,进入医院,整建制的接管了呼吸重症病房,共35张床。医院是距华南海医院,是这次风暴点的地方,与我们的战友、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
一进病房就看到有患者死亡,对大家冲击很大,因为大家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这个病,说实话大脑都是懵的,都不知道该怎么治。
我第一次进入病房看到一位79岁老年危重症患者,胸闷憋气的厉害,再加上对这个病的恐惧,离开家人的紧张,出现了严重的焦虑烦躁,不睡觉,甚至彻夜不眠,每隔5-10分钟,就打呼叫铃,常常需要医护人员彻夜陪在身边,寸步不离。
所有医生都在想尽办法治疗,包括常规中医、西医治疗,但是效果并不好,患者的焦虑、失眠持续不缓解,用大量镇静剂也无效,如果这个情况再维持几天,患者可能就没救了。
这件事倒逼着我们去思考,我们中医大老远从北京过来能做什么?我给整个团队说,我们病房坚决不能再有患者死亡了,要降低病死率,否则我们中医此次抗疫之战就要打败仗了。
我们要想办法,首先,我们要思考这个病的规律是什么?加重的规律是什么?我们对患者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有了一些发现,在中医看来,新冠肺炎属“疫病”,病因是以湿*为核心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简称“湿*疫”。
患者的病情表现各自不同,治疗应当一人一策,因为病情比较重、变化也比较快,这就意味着对每一位患者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环节,都将与病*近距离接触。
病情进展快的患者会出现多种变证,有些症状比较顽固,持续不缓解,比如说,患者喘憋严重,用了一些化痰平喘药也没用,就有可能转为危重症,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同时我脑子里一直在想,盲目地一个方子一个方子去试,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再者疗效也未必好,患者还在等着我们,我们能不能回到古人的中医经典中去找办法?
因为大家都知道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抗疫史,中国古人几千年的抗疫历程,一定会留下有效的办法!这时候我想到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于是我们就选用了金匮要略的方子,麦门冬汤,结合武汉的地域和气候特点,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使用司天方正阳汤,进行了化裁调整。
用药大概3天,患者整体病情逆转,一方面喘憋明显缓解,同时,患者能够睡觉了,而且也不需要用镇静剂,可达到5、6个小时,也不焦虑了,血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也逐渐好转。我们在方子中间没有一味镇静药,现在我们回访患者已经回归正常生活了。
一个古方,我们根据现在的地域和气候,以及患者的情况稍作调整,就可以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疗效,3付药,患者的状况明显好转。我个人也非常惊奇,这就验证了古代中医的智慧,面对这样新发的疫情,我们想到了中医抗疫经典,找到了出路,于是我们乘胜追击,对病房内的其他危重患者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这样在我们接管的重症病房(35张床),就再未出现过一例死亡,病房的气氛马上就不一样了,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有了信心。
重症病房状况基本稳定以后,我们觉得应该去ICU看看危重症患者了,正好这时院方鉴于ICU所面临的困难,也邀请我们参与到ICU危重症患者的中医救治中去。
ICU里危重症患者病情更为复杂,瞬息万变,死亡率很高,据世界卫生组织3月1日报道,危重症患者死亡率超50%,这给家属和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
初进ICU,我们也傻眼了,患者均为70岁以上的老人,用呼吸机机械通气,要么昏迷,要么是使用镇静剂患者在昏睡,无法正常交流,中医的问诊无法开展;大家知道看舌苔是中医诊疗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患者气管插着管,考虑气溶胶的原因,不能打开,无法看到舌苔;患者两手绑着绷带,只能凑凑合合摸到手部的脉,所以我们只好采用古人有“三部九侯”诊脉法,通过患者的踝部进行诊脉。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常规诊病方式,我们平时收集患者信息的方式这时没有了,抓手没有了。所有一切,只能得到非常有限的信息,完全打破了平时看病的常规,平时诊疗可能有七、八个甚至更多因素可以考虑,现在只剩下一、两个因素,所以我们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而且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逼着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快速找到更有效的办法。
有一位76岁的患者,当我掀开盖在他脚上的被子,准备诊足部脉的时候,感觉患者足部冰凉,摸着和冰块似的,正如古人描述的“阳气衰微”,在当时信息量非常少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重要体征,也对我产生了启发。
具体用药方面,也需要打破常规用法和剂量,所以大胆使用了大剂量附子、肉桂等温阳药,回阳救逆,如果不这么回阳救逆,患者可能就没救了。经过这样的治疗,当时1付药下去,患者的血压就平稳了,血管活性药可以停用,第2付药,患者的整个状态和指标就稳定了,第3付药的时候,患者就具备拔管的条件,而且成功拔管脱机。
之后,我们在ICU查房,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