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171105/5817684.html忘了有多久,没有再体会到如此酣畅淋漓的追剧体验。且不说剧中主角的颜值、服装、布景、滤镜等各项视觉要素,都相当养眼。叙事也轻盈有度,起承转合皆如丝般顺滑。一口气刷完7集,都不嫌腻。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正确答案。今天要聊的,正是它——《后翼弃兵》本剧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的同名小说,由斯科特·弗兰克操刀剧本,讲述了“天才少女”贝丝·哈蒙(安雅·泰勒-乔伊饰)的成名之路。早在多年前,本剧就放出过改编的风声。可惜由于种种变故,项目最终还是搁浅。现如今,它终于迎来华丽的翻身。豆瓣评分9.2,烂番茄新鲜度%,MTC上的近八成媒体打出好评。毋庸置疑,这将是今年质量最硬的美剧之一。01.破局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母亲不幸去世后,无依无靠的贝丝·哈蒙被送进了孤儿院。踏入孤儿院的第一天,她就陷入了漫长的煎熬。从统一的着装、礼仪、文化课程开始,大人们急于抹去她的个性。不仅如此,教工还会定时分发绿色的镇静剂药丸,用来“帮助”她保持安静。因为唯有那些足够安分的女孩儿,才会有人愿意收养她们。至于那些不服管教的刺头儿,比如乔琳,通常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教育。无比压抑的氛围,反倒滋长了小小的叛逆。贝丝时常会偷溜进孤儿院的地下室,享受短暂的欢乐时光。在那里等候她的,正是引导她走向棋艺道路的启蒙导师——校工萨贝。两人偶然的相遇,改变了她的一生。相比起课堂上枯燥的内容,摆在萨贝面前的棋盘激发了小贝丝莫大的热情。通过暗中观察,她摸透了国际象棋的入门规则,并提出想进一步学习。萨贝却一脸冷漠地表示,下棋可是男孩子的游戏。这点小小的挫折,遮盖不住天才少女的锋芒。没过多久,老头就已经不是小贝丝的对手了。他意识到,她的天赋不该被就此埋没。于是,他决定把对方引荐给棋艺学会的老师甘兹,希望她能走的更远。看到这,可能有人已经准备打退堂鼓了。毕竟国际象棋的规则,确实有点复杂。但本剧妙就妙在,它完全没有追剧门槛。作为观众,我们只需要静静欣赏人物与叙事的魅力。就拿这场贝丝vs棋艺学会全体成员的车轮战来说吧。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一片死寂的教室里,只听得到小贝丝的脚步声。在纯男性构成的包围圈里,她就像老练的猎手般,一边游走全场,一边挨个打败了所有人。非要类比的话,这大概和我当初读到张无忌在光明顶轮战六大门派的剧情时,感觉差不多。除了爽,还是爽。话说回来,制作组为何要和“国际象棋”这个冷门题材死磕?原因嘛,不仅在于ip的潜力,更在于国际象棋的特殊性。过去,它曾是被男性长期垄断的职业领域。借用玛丽·比尔德的话说,这是个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无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是参与者,主角统统都是男性——棋艺学会里清一色的男性学员、专为男性设立的分组。最讽刺的,是连“天才”这个词都被霸占。要想挑战这个架构,绝非易事。除了战胜对手之外,还要与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抗衡。正如很多社会学研究著作所揭示的那样,“社会性别(gender)”是后天建构的产物。许多所谓的性别特质与差异,实际上都源自社会环境施加的暗示:“男孩喜欢蓝色,女孩喜欢粉色。”“男孩擅长理科,女孩擅长文科。”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就是真理。就像甘兹老师送给小贝丝的见面礼不是国际象棋,而是个金发碧眼的洋娃娃。很显然,可爱、温顺、任人打扮的洋娃娃,完全符合人们对于女孩儿的期待。▲贝丝转身就把洋娃娃丢进了垃圾桶不止贝丝,几乎所有女性都承受着性别歧视的约束——大众默认女性归属于私人场域,而男性则负责掌握公共场域的话语权。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全职主妇和文职人员仍是女性的唯二出路。当养母惠特利夫人听说贝丝喜欢下棋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鼓励,而是质疑和打压:“你应该多去扩充社交圈子。”“女孩子更适合去跳舞和加入社团。”意思是,比起当职业棋手,做个社交名媛才是正道。除了长辈的打压,还有来自男性的凝视。面对初出茅庐、长相稚嫩的贝丝,锦标赛的参赛选手们一致展露出十足的傲慢。于是,让人气恼的一幕出现了。赛场上,有人边梳头边和她对战,随意到好似在喝下午茶。也有人姗姗来迟,到场后还不停打着哈欠,满脸的漫不经心。从神态到动作,这些男棋手反复传达着同一个信号:这个小丫头太嫩,不值得我全力以赴。赛场之外,还有更多围观的男性观众。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其实是在等她落败,想看她出丑。根本没有人相信贝丝有机会打进决赛。好在,女主没有让观众失望。在她的迅猛攻势下,上届州冠*被杀的落花流水,最后乖乖认输。或者借专业术语一用,这叫checkmate.此时,她不过刚满15岁而已。拿下肯塔基州冠*之后,贝丝一战成名。赛后,有不少记者慕名而来。她抽空答应了记者的邀约,并坦诚地分享了迄今为止的心路历程。可等到文章发表后,她却大失所望。因为对方压根没有把自己的话当做一回事,而是一味地抓住“女棋手”的身份标签,大做文章。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非比寻常的专注与执着。他人的傲慢与偏见,撼动不了贝丝的求胜心。就像她说的,64个格子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在棋盘之上,她才是唯一的主宰。但如果你以为《后翼弃兵》就是女主拿着龙傲天剧本,然后不停“开挂”、打怪升级的纯爽剧。那你就把它想的太简单了。从头到尾,本剧最想强调的点就是:天才的光环之下,亦有阴影。从默默无名的小镇少女,再到问鼎全美的天才棋手,最后是享誉全球的国际象棋大师。一路走来,贝丝经历过不少艰苦的对局,甚至是至暗时刻。比如对战天才少年、班尼瓦茨、博戈夫,三场比赛接连触碰到了她实力的天花板。但真正阻挠她走向巅峰的绊脚石,从来不是某个难缠的敌手,而是她自己。正如萨贝所说,贝丝心中藏了太多的愤怒。被母亲抛下的怨恨、被孤儿院常年管制的不甘、不被他人理解的痛苦。每至深夜,这些童年梦魇就会浮现,慢慢啃噬她的内心。每晚在天花板上想象VR棋盘(误),就成了自我排解的唯一出路。靠着这份热忱,贝丝才熬了过来。常看美剧的盆友应该都了解,美国的校园氛围向来是排斥学霸,欢迎校霸。换句话说,成绩越好,人缘越差。更何况,孤傲、偏执、冷漠,这些不讨喜的天才特质,贝丝统统都有。因此和谢尔顿一样,她也被同学当做性格古怪的nerd,动不动就被排挤。对棋艺的全情投入,又导致她的个人生活与外界彻底断层。在一堆只关心流行文化和恋爱话题的女同学里,她总是显得格格不入。被人邀请去参加派对,全体合唱时,她就呆呆坐在一旁。同样的,对于爱情的探索,她比同龄人也迟钝的多。当同学试探性地问起,她有没有遇到过心动的对象,她误以为指的是切磋对象,又被一顿嘲笑。趁着其他人不注意,她落荒而逃。然而,天赋索取的代价,远不止这些。从小,贝丝就生活在孤独无助的世界里。唯有对棋局的掌控,才能带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她变得极度抗拒失败。每当遭遇劲敌,陷入紧张的状态,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求助于镇静剂。面对失败的恐惧、逆境中的自我否定、镇静剂的抚慰效果,像恶性循环般促使她继续沉沦。当剧情步入后期,她的成瘾问题愈发严重。此时,故事的悬念不再是贝丝能否夺得世界冠*,而是她能否走出精神上的困境,摆脱心魔。02.欲望与情感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美剧,《后翼弃兵》与前辈们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以女性与社会议题的碰撞为基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重要的是,对于女性情感与个人价值的探索,绝不局限于婚姻关系。干脆点说,专注搞事业,它不香嘛?就这点来说,每个入坑《后翼弃兵》的观众都可以安心地做女主的事业粉。大多数时间,女主都忙着下棋,爱情线基本忽略不计。此外,女性角色也在剧中占据着绝对C位,不必担心被人抢戏。相比之下,诸如《三十而已》《白色月光》等“她题材”国产剧最令人意难平的点,在哪里?不就是编剧揪住“抓小三”、“离婚主妇逆袭”“情敌撕逼”等狗血套路不放,从而强行塑造出“女性的喜怒哀乐必须围绕男性打转”的错觉么?一味地挖掘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可能性,只会暴露出编剧想象力和自身水平的贫瘠。事实上,围绕女性个体和情感关系,有太多可以延伸拓展的想象空间。比方说,剧中着重表现的母女关系。剧中并未用肉麻的语调,去歌颂母爱是多么伟大。相反,它选择以“母爱的缺席”作为起点。无论是生母还是养母,女主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都是不完美母亲。一个逃离丈夫,渐渐在生活的泥淖中无力自拔。最终,自我毁灭的冲动战胜了求生本能——她试图带着女儿一起自杀。结果,贝丝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另一个则是被丈夫冷落,整日醉醺醺的全职主妇。起初,是丈夫提出要收养贝丝。目的则是借机平复妻子失去女儿的心灵创伤,希望她别再沉湎于悲伤。谁能想到,惠特利夫人却不买账。她对这个新来的养女不上心到什么程度呢?要不是丈夫提醒,她都没有考虑到要给贝丝准备套新衣服。为了完成丈夫的任务,她直接买了一堆过时的打折货,全然没有顾及到贝丝会因此受到同学的嘲笑。除了提供物质上的庇护,养母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疏离、客套、漠不关心。即使女儿半夜才回家,她也只随口问了两句就作罢。说白了,就是塑料母女情。直到婚姻破碎,母女俩的关系才迎来转机。当贝丝低声地问道,她是不是会被送回孤儿院。惠特利夫人拼命忍住哭腔,带着颤音回道:“我已经不是妻子,但我相信可以学习当个母亲。”与惯常的想象不同,没有人生来就能胜任“母亲”这一角色。何况,有时母爱还会输给人(兽)性。排除本能赋予的保护欲、社会施加的养育压力之外,“母亲”一词还包含着需要后天习得的部分。学习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情感互动则决定了“母爱神话”的走向。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除此之外,剧中还有两处触动我内心的瞬间。养母带着贝丝四处参加比赛,替她请假、安排生活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