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司匹林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阿司匹林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能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大剂量阿司匹林能使风湿热症状在用药后24~48小时明显好转,故可作为急性风湿热的鉴别诊断依据,用于抗风湿最好用至最大耐受剂量,一般成人3~5g/d,分4次于饭后服用。
2.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低浓度阿司匹林能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因此,临床上采用小剂量(50~mg)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病、房颤、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3.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二)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时所用剂量较小,短期应用时不良反应较轻,抗风湿剂量大,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且较重。
1.胃肠道反应
最为常见。口服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血药浓度高则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应区,也可致恶心及呕吐。较大剂量口服(抗风湿治疗)可引起胃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原有溃疡病者症状加重。餐后服药或同服止酸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2.加重出血倾向
阿司匹林能使血小板凝集受到抑制,使血液不易凝固,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血倾向。
3.水杨酸反应
阿司匹林剂量过大(5g/d)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视力、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类中*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高热、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4.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5.瑞夷综合征
在儿童感染病*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虽少见,但预后恶劣。
6.对肾脏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正常肾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在少数人,特别是老年人及伴有心、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即便用药前肾功能正常,也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症状。
二、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本药为非处方药,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但抗炎作用极弱。通常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对乙酰氨基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产生解热镇痛作用,在外周组织对环氧化酶没有明显的作用,这可能与其无明显抗炎作用有关,因此临床主要用于退热和镇痛。由于对乙酰氨基酚无明显胃肠刺激作用,故对不宜使用阿司匹林的头痛发热患者,适用本药。
(二)不良反应
短期使用不良反应轻,常见恶心和呕吐,偶见皮疹、粒细胞缺乏症、贫血、药热和黏膜损害等过敏反应。过量中*可引起肝损害。长期大量用药,尤其是在肾功能低下者,可出现肾绞痛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竭。
三、布洛芬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急性肌腱炎、滑液囊炎等,也可用于痛经的治疗。
(二)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上腹部不适,长期使用可引起胃出血,头痛、耳鸣、眩晕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也有报道。少数患者有皮肤黏膜过敏、血小板减少、头痛、头晕及视力障碍等不良反应。
四、塞来昔布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用于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后镇痛、牙痛、痛经,同时还可以用来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
(二)不良反应
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和溃疡发生率均较其他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低。但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能引起的水肿、多尿和肾损害也有可能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较为严重,长期使用塞来昔布可能增加严重心血管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需慎用;磺胺类过敏的患者禁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